《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精選12篇)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1
學習目標
1、懂得要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培養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品格。
2、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
3、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峰”等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等12個詞語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能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教學重點: 指導理解“我”爬天都峰的過程。
難點 : 讀懂課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爸爸所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有會從別人身臨其境上汲取力量)
教學設計:
師生交流,創設問題情境。
1、引入: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黃山去爬天都峰(板書課題)。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文章寫的是:暑假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認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共同爬上天都峰的故事。}
師:(皺眉說)是啊,我和老爺爺,爬呀爬,靠著自己頑強的毅力,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可我不明白為什么他們之間要互相道謝呢?
[評析]
教師的神態和語言都流露出自己的疑惑,這充分激發了學生要為老師解決疑難的熱情,個個躍躍欲試。讀與劃相結合使學生手腦并用充分思考。
抓住中心問題深入探究。
1、自學釋疑:
師:自讀課文尋找道謝的原因,并將感受寫在句子旁邊。
2:小組交流:老爺爺和“我”為什么要相互道謝?
3、集體交流匯報。
師: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要互相道謝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他們互相道謝是因為“我”是看老爺爺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而老爺爺是看我小小年紀還要爬天都峰,他才敢爬的。
生:如果沒有我,老爺爺很可能爬不上天都峰,或者根本就不敢爬;如果沒有老爺爺我也不會爬上來。
師:為什么他們都沒有足夠的勇氣爬上來?
生:因為天都峰特別高、特別陡。
師: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生:從“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看出天都峰的高;
生:從“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看出天都有峰的陡。
師:什么是“筆陡的石級”
生:臺階直上直下的,鐵鏈像從天上掉下來
師:想登上這樣的高得入云,陡得幾乎垂直的石級真是難上加難。當“我”看到這一切,此時心里會怎么想?
生:心里打顫,想“我爬得上去嗎?”
生:太嚇人了,我怎么爬得上去呢?
生: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那太危險了!
……
師:這樣的山峰,怎能不叫人膽戰心驚呢?你能讀出這種心情嗎?
(生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
[評析]
教師的一句“為什么開始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攀登”將文章引向深入,使學生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陡,面對這樣的山峰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人物內心世界,情緒高漲并進行了豐富的想象,說得有聲有色而且句句符合人物心理,使他們充分體會到了人物內心的緊張與擔憂之情,而此時的朗讀,及時將蘊藏在孩子心中的情感傾泄出來。
師:這樣高的山峰這樣陡的石級的確讓人心里發顫,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們有了爬的勇氣了呢?
生:“我”想老爺爺這么大的年紀都敢爬,何況我這小小年紀,怎么會爬不上去呢?
生:“我”想:老爺爺的年紀比我爺爺還大,他能爬我怎么就不能爬呢,我一定要爬上去!
生:老爺爺頭發都白了,老人能爬,我年紀輕輕也一定能爬上去。
……
生:老爺爺想:那么大兒的一個小孩兒都敢爬,我這么大人了難道還不如一個小孩子嗎?
生:小女孩比我孫女還小,她都敢爬天都峰,我更要爬一爬看看!
……
師:現在就讓我們扮演一次小姑娘和老爺爺,讀一讀他們的對話。
(分角色朗讀)
[評析]
此時孩子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將人物的內心分析得淋漓盡致,加上孩子生活化的語言,活潑生動,使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分角色朗讀與感受融合起來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突出了文章重點。
師:他們都從對方受到了鼓舞,正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一起向天都峰爬去。可是面臨的是這樣高大陡峭的山峰,他們這一老一小有足夠的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自己的努力,他們是怎樣爬的?
生:“我”就像小猴子似的,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我手腳并用向上爬。
師:什么是手腳并用,你能做個動作嗎?
(學生做手腳并用向上攀登的動作)
師:攀著鐵鏈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繼續做動作)
師:(笑著說)你爬天都峰的樣子好像還不是很費力,“我”是奮力向峰頂爬去,什么是“奮力”?
生:奮力就是很努力的爬。
師:誰再做一做這一連串的動作呢?
(生連起來表演)
師:(學生邊做動作教師邊解說)就這樣,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峰頂。他們爬得是這樣艱難,請你快讀出來吧!
(生有感情朗讀第6-7自然段)
師:他們終于戰勝了這陡峭的天都峰,正像爸爸所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有會從別人身臨其境上汲取力量)爸爸的話里包含了怎樣的意思呢?
生:爸爸是夸他們都有懂得向別人學習,為自己加油。
生:爸爸是說他們是從對方身上獲得了勇氣,使自己戰勝了困難。
……
師:正是由于他們互相學習,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才敢迎接挑戰,最終得以戰勝困難,從這件事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生:我感受到做事要懂得向他人學習,從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生:我的啟發是:在困難面前不能屈服,應該有勇氣挑戰,戰勝困難。
生:我覺得做什么事既要有勇氣又要有個人努力才會獲得成功。
……
師:同學們你們能有這么大的收獲老師真高興!文中對老爺爺是怎能樣爬天都峰的沒有寫,你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老爺爺爬山天都峰的過程寫下來嗎?課下寫一個小練筆。
[評析]
抓住一個中心問題深入學習課文,思路清晰,而以爬天都峰的過程為線,使學生感受到克服困難的艱難,對人物心理的揣摩猜測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從他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不僅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也更加投入。課后的小練筆既增補了文章空白又豐富了孩子的想象,還捕捉到了寫作素材。
總評:
本節課的設計突出了以下幾點:
1、創設必要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有深度的問題是深入學習課文的一把鑰匙。問題以怎樣的呈現方式出現尤為重要,是生硬的提出來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本課在回顧課文內容之后,教師滿臉困惑地說:“可我不明白為什么他們之間要互相道謝呢?”一個簡單的表情一句簡潔的語言,使學生產生要幫助教師解決難題的欲望,激發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內容的熱情,都想用最完整的語言找到最合理的解釋。在這樣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以及情感的變化和對生活的再認識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了充分地發展。
2、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感受人物心理變化。
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人物的心理,將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用語言表達出來,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深入的理解了課文內容,突出了文章重點,突破了難點。
3、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教師導的過程。
教學抓住了一個有深度的中心問題:這一老一小爬上天都峰頂為什么要互相道謝?組織學生通過個人學習、小組學習、集體學習等多種方式共同探討。教師的過渡語、導語恰如其分,始終引領學生一層層走向深入,不斷探索。
4、讀寫結合訓練動口動手的能力。
本課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始終堅持談話與朗讀相結合,一邊談感受一邊有感情朗讀,同時增添了個人讀、同桌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使課堂始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課后的小練筆,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添補了文章空白,同時學生的習作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培養。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2
教學目的要求:
1.教育學生懂得: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勇氣,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2.學會本課15個生字,理解“猶豫、奮力、終于、居然、汲取”等詞語的意思,掌握“都、顫”兩多音字的正確讀音。會用“終于、紀念、鼓舞”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能回答課后的問題,并會用“比”和“一會兒……一會兒……”說或寫一句話。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點。
2.理解“我”與老爺爺的兩次對話,尤其是最后一次對話。
3.準確掌握“居然”、“終于”、“汲取”等較抽象詞語的意思。
教學思路:
這篇課文依照登山的順序:“在天都峰腳下”“向頂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頂”記敘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識的爺爺,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課后的思考,練習向我們提示了閱讀的重點,閱讀時應引導學生先認識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過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爬山過程的艱難,特別要抓住“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前后聯系起來理解,才能真正體會對話中所包含的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黃山是我國著名的旅游風景區,每年夏天吸引著眾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天都峰是黃山的一個山峰,這里山高路陡,風光無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達頂峰。今天讓我們隨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書課題:爬天都峰
二、初讀課文。
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音。
2.理解帶生字的詞。
重點理解:
似乎:好像。
猶豫:拿不定主意。
奮力:充分鼓起勁來。
攀登:抓住東西往上爬。
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后出現的情況。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質疑問難。
4.試讀課文,糾正字音。
文中除“發”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讀準“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發顫”的“顫”讀(chàn)不讀(zhàn);“似乎”的“似”讀(sì)不讀(shì)。5.分段讀課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講“我”與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遇并約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講“我”與老爺爺、爸爸一起奮力向上爬,終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講“我”與老爺爺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謝。
第十一自然段:講爸爸總結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中描寫天都峰山勢部分。
1.默讀課文。
思考:這段話有幾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點?
2.指名讀第一句,說說你從哪兒看出天都峰的高。
3.指名讀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4.小結。
這一段作者對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寫,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難,同時也暗示了我們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講讀課文3—5自然段。
1.指名讀“我”和爺爺的對話。
2.從“我”和爺爺的對話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通過對“也”字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這一老一小都對對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懷疑態度;但是我們仔細一想,這個“也”字還含有“羨慕”和“敬佩”的意思。
3.從文中的兩個“點點頭”中你又體會到什么?(都從雙方身上汲取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4.小結。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約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講讀6—7自然段。
1.默讀課文,畫出表明爬山艱難的詞語。
(“奮力”、“一會兒……一會兒……”、“手腳并用”、“爬呀爬”、“終于”)
通過這些詞語體會爬山過程的艱難,盡管山勢又高又陡,但他們不怕困難,想方設法克服困難,憑著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導朗讀。
3.小結。三代人戰勝各種困難,終于爬上了天都峰。
四、講讀8—9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老爺爺說的話里包含幾個意思?
(兩個意思:一是表示感謝,二是講感謝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講“老爺爺”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聯系第一次對話可以看出。)
4.小妹妹說的話里又講了哪些內容?
(也是兩個意思:先講了“我”為什么能爬上山,再講對老爺爺的感謝。)
5.“我”和老爺爺爬上天都峰以后,為什么要互相道謝?提示:兩個人的對話中為什么都有“勇氣”一詞?兩人的話中都有“勇氣”一詞,從他們的第一次談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勇氣他們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沒有勇氣,他們又怎能爬上天都峰?這個勇氣來自對方的鼓舞,使他們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奮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讀(注意對話部分,要讀好語氣語調。)
7.小結。“我”和老爺爺在峰頂互相道謝,感謝對方對自己的鼓勵,給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五、講讀最后一段。
1.齊讀課文。
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爺爺雖然互不相識卻能相互鼓舞,相互學習。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這里指勇氣。
4.說說爸爸這番話的意思?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舞,才能取得進步。)
六、總結。
1.簡要說說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2.讀了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啟發?(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只要我們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同時,我們在與同學的相處中,也要注意相互學習,相互鼓勵,這樣我們的進步會更大一些。)
七、重點指導學生完成課后2、3、4題的練習。
八、作業。
1.感情朗讀課文。
2.抄寫詞語。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白發蒼蒼”、“咱們”、“奮力”、“終于”、“辮子”、“勇氣”、“決心”、“居然”、“力量”等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懂得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培養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品格。
4.抄寫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發動學生搜集有關天都峰的圖片、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要點】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峰頂”、“似乎”、“忽然”、“白發蒼蒼”、“咱們”、“奮力”、“終于”、“辮子”、“勇氣”、“決心”、“居然”、“力量”等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抄寫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文中的描寫變成自己腦中的“畫”,體會天都峰的險峻峭拔,難以攀登。
一、導入新課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鯽魚背”,看天都峰的風光片或圖片,由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資料并作介紹。說說“鯽魚背”名稱的來歷。 2.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險,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夠登上山頂的人,真可稱得上是“勇士”了!讓我們一起去“爬天都峰”吧!(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說明:介紹、展示有關天都峰資料,讓學生從中感受天都峰的高與險,為后面理解課文作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
1.媒體出示:自學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如:自由朗讀、圈點生字,同桌互聽互讀等。要求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
2、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的順序把文章分為三部分。 2.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媒體出示:
陡鏈顫攀鯽呵仰頂峰
(1)拿出生字、詞語卡片,互相認讀、正音。
(2)交流巧記字形的方法。
“陡”放在圖畫中識記,可以理解字義,并注意和“徒”的區分;“顫”用動作來理解;
“爬”中“爪”的捺起筆在豎上。
說明:本課要求會認的字不多,但都有難度,筆畫比較復雜。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
(3)全班開火車賽讀,比一比哪一組讀得既響亮又準確。
(4)指名逐段通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疏理字詞含義。石級:石頭臺階。仰望:抬頭望。
攀著:(抓著鐵鏈)向上爬。
心顫:心在顫抖,說明心里很害怕。
鯽魚背:結合看圖理解,天都峰最險處。它是一道長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3.按“爬山前──爬山時──爬山后”的順序把文章分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話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疏通課文大意。
(暑假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峰。)
三、研讀課文
我們一般說“登山”,為什么課題不是“登天都峰”而是“爬天都峰”呢?辨別“登”與“爬”的不同之處,感受到天都峰的高而陡,用“爬”更能準確反映出登山的費力、艱難。
2.媒體出示:天都峰的圖片。讀第二自然段,用直線劃出體現天都峰“險”的句子。
(1)高媒體出示: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板書:高云彩)
(2)陡
媒體出示: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一個“掛”字,準確、形象、巧妙地將陡體現出來了。
(板書:陡掛下來)說明: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把文中的描寫變成自己腦中的“畫”,體會天都峰的險峻峭拔。
3.面對如此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是怎么想的?
媒體出示:我爬得上去嗎?
指導朗讀,讀出望而生畏,缺乏自信,畏難退縮。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天都峰的險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板書:望而生畏)
說明:指導讀好問句“我爬得上去嗎?”、感嘆句“真叫人發顫!”以及語氣詞“啊”“哩”等,讀中體會“我”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4.齊讀
四、小結復習
1.認讀要求寫的11個字,與熟字比較,識記字形:峰──蜂:“蜜蜂”是昆蟲,所以“蜂”是“蟲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頂,跟“山”有關,所以是“山字旁”。
辮──辯、辨:三個字的左右兩邊都是“辛”,關鍵要看中間。和言語說話有關的是“辯”;“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辮”和發絲有關,中間是條“絲”。
2.練習書寫。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五、拓展練習
1.抄寫生字詞。 2.感情朗讀課文。
3.抄寫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板書設計】
3爬天都峰高云彩
望而生畏
陡掛下來
第二課時
【課時要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過程。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在理解、討論的基礎上懂得: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不管多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爬天都峰》(板書),作者寫爬天都峰,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2.齊讀課文
1、2小節。
二、研讀課文
(一)學習第
三、
四、
五、
六、七自然段
1.輕聲讀課文3—7小節,思考這五個小節講了一件什么事情?(板書:我和爸爸、老爺爺一起爬山)
2.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看了有點害怕了。怎么辦?爬上去還是不爬算了?這時,作者遇到了誰?(一位老爺爺)
3.分角色朗讀課文。
媒體出示: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對,咱們一起爬吧!
4.最后,他們有沒有爬上峰頂?這里作者用了一個詞“終于”,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他們一起爬上了峰頂。“終于”的意思是:最后、最終,表明下文出現的是最后的結果。這個詞說明作者覺得爬天都峰很不容易,同時也說明了作者爬上峰頂后的高興心情。)
4.指導朗讀
說明:“我”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要引導學生充分讀,雖然只有三句,卻體現了他們的復雜心情,其中必定有思想起伏和斗爭。
(二)學習第
八、九自然段
1.爬上峰頂后,老爺爺對作者說了什么?
媒體出示:謝謝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了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
2.“我”是怎么回答?
媒體出示: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我應該謝謝您!
3.分角色朗讀,思考:老爺爺為什么要謝謝作者?作者為什么也要謝謝老爺爺?
(板書:老爺爺與小朋友互相感謝)
(1)“居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想不到。)老爺爺說:“居然爬上來了”,他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天都峰又高又陡,而老爺爺年紀又很大。)
(2)為什么最后老爺爺還是爬上了峰頂?
(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他覺得有了信心。)
(3)作者也感謝老爺爺,說看到老爺爺也要爬天都峰,才有能力向上爬。這里作者用了一個“才”字。“才”的意思是什么?請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說。
(“才”的意思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條件而能怎么樣。比如:放學才能回家。)
(4)作者為什么說見到老爺爺爬天都峰,她才有勇氣向上爬?
(因為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都打顫了,懷疑自己爬不上去。但是,看到老爺爺年紀比自己的爺爺年級還大,爬天都峰,他都不怕,自己當然也不怕。)
(板書:給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氣)
說明:在理解文章的同時要穿插朗讀,要著力讓學生體會兩個人的激動興奮的心情,體會他們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4.齊讀
8、9兩節。
四、小結復習
1.聽到我和老爺爺的對話,爸爸怎么說?“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汲取”的意思是吸取。) 媒體出示:
爸爸聽了,笑著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2.你從“爸爸”所說的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作者和老爺爺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從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獲得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最終戰勝了困難,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說明: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練習
“我們”沿著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許多游人。有的人望著險峻的天都峰退縮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猶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該如何前進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紹給大家。
【板書設計】
3爬天都峰
我和爸爸、老爺爺一起爬山老爺爺與小朋友互相感謝
給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氣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4
設計意圖
課文主要講了天都峰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峰的事。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于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第一課時的側重點為學習要認讀、書寫的生字,以及了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我把課文分成三大板塊,并由爬山的情形引出兩次“我”和老爺爺的對話,并把朗讀和體會感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讀促想,以想促說,以說促讀的目的。
學習目標
1、認識“陡、鏈”等6個生字。會寫“爬、峰”等11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戰勝困難的過程。
4、懂得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培養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品格。
教學重點
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過程。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關黃山天都峰的vcd、圖片、文字介紹等。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生情
1、播放課件:舒緩優美的音樂伴著清脆動聽的鳥鳴回蕩在教室中,看天都峰的風光片,由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資料并作介紹。
2、師生交流有關天都峰的所查找資料。
(天都峰在黃山東南部,西對蓮花峰,東聯缽盂峰,海拔1,810米,為三大主峰(蓮花、天都、光明頂)中最險峻者,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峰頂平如掌,有“登峰造極”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漢斜臥,名“仙人把洞門”。
以往頂極難登,明地理學家羅洪先嘉靖年間來黃山也望峰興嘆:“何年白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云”。明萬歷二十四年(1614年)普門和尚歷經千險,始至峰頂。后人鑿石開路,裝置石柱、鐵鏈扶欄,今游人可安全登頂。峰頭遠眺,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競秀,古有詩贊曰:“任他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3、課件出示天都峰圖片,師生共吟關于天都峰的詩句:
⑴何年白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云
⑵任他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
二、朗讀課文,初識生字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⑴輕聲讀課文,側重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
⑵同桌互讀互查,把生字讀正確。
⑶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用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2、檢查自學情況。
⑴檢查讀音。
陡(dǒu)決(jué)
前鼻音:攀(pān)顫(chàn)鏈(liàn)
后鼻音:勇(yǒng)
(2)字形難點。
顫:左右結構。第十三筆是“—”。
(3)理解詞語。
筆陡:可以聯系學過的反義詞:筆直
猶豫:拿不定主意。
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以后出現的情況。本文是指“我”、爸爸和老爺爺經過艱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頂。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課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1、認讀要求寫的11個字,并分別組詞。
2、與熟字比較,識記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蟲,所以“蜂”是“蟲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頂,跟“山”有關,所以是“山字旁”。辮——辯、辨:三個字的.左右兩邊都是“辛”,關鍵要看中間。和言語說話有關的是“辯”;“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辮”和發絲有關,中間是條“絲”。
爬——注意“爪”字旁的捺要長一些,“巴”字要小些。
3、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四、讀通課文,初步感悟
1、自由讀課文,給課文標上段序,仔細觀察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根據朗讀處理信息。
⑴天都(dōu)峰⑵“我”和爺爺、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⑶天都(dū)峰⑷“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一位老大爺⑸天都峰位于安徽省黃山⑹天都峰位于山東省泰山⑺似(sì)乎⑻似(shì)乎⑼假(jià)日
知識桶垃圾桶
第二課時
一、讀課文,整理課文小詩
1、自由讀課文,整理課文小詩
天都峰高路筆陡,鐵鏈直掛三千尺,叫人生畏心發顫。
假日生活真快樂,爸爸帶我去黃山,黃山最險天都峰。
老爺爺和小妹妹,一老一小勇攀登,終于征服天都峰。
鯽魚背前來留念,互相鼓舞力量大,勝利只屬勇敢者!
望而卻步正猶豫,忽聞背后傳人語,白發老人志氣高。
2、集體連讀這首詩,想想哪節詩寫了“我”和老爺爺登山的過程?并找出有關段落讀讀。
二、學習課文第六、七自然段。(老爺爺和小妹妹,一老一小勇攀登,終于征服天都峰。)
1、提問:“我”是怎么爬天都峰?劃出動作的詞語。
(“攀著鐵鏈上”、“手腳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說說用上括號里的詞語好在哪里,我向峰頂爬去。
(用上“奮力”突出了爬山過程的艱難,要充分鼓起勁來不怕困難、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從“終于”這個詞你體會到什么?(歷盡艱辛,遇到了很多困難。同時有了勝利的喜悅。)
3、朗讀第六、七段,體會爬山時的奮力和成功的喜悅。
三、抓住爬山前后兩次對話,體會不同人物的心情變化。
小組合作分塊學習:
㈠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假日生活真快樂,爸爸帶我去黃山,黃山最險天都峰。天都峰高路筆陡,鐵鏈直掛三千尺,叫人生畏心發顫。)
1、自由讀課文,讓學生說說知道了什么。
2、指名讀,齊讀。
3、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4、小結:望著高聳入云的天都峰,看著登山的石級是那么筆陡,小妹妹驚嘆之后,已經感覺到登山的艱難,需要有勇氣才能登上去。
㈡學習課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望而卻步正猶豫,忽聞背后傳人語,白發老人志氣高。)
1、自讀這部分內容,劃出老爺爺和“我”的對話。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3、思考:他們所說的話中都有一個“也”字,這個“也”是什么意思?他們是互相懷疑嗎?表現了他們什么精神?
學生分組討論。
集體匯報、小結。
(天都峰這么高、這么陡,小朋友這么小的年紀,老爺爺這么大的年紀怎么也來爬呢?表面上似乎雙方都有懷疑,實際上是互相羨慕、敬佩,表現出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讀對話。(讀出一老一小既懷疑又敬佩的語氣。)
㈢學習課文第八、九、十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爺爺為什么要互相道謝?
(1)老爺爺為什么說是“你的勇氣鼓舞我”?“居然”在這里說明什么?
(2)小妹妹為什么說“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
(3)他們的對話中都有一個什么詞?這“勇氣”體現在哪里?
(體現在他們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沒有勇氣,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從他們的話中體會出什么?
(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勇氣,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對話。(讀出爬山后的激動心情。)
4、爸爸為什么說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為這一老一小,雖然互不相識,但是都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勵,互相學習。
5、想想他們是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6、你從爸爸的話中體會出什么?
四、拓展練習
1、啟發感受:“我們”沿著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許多游人。有的人望著險峻的天都峰退縮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猶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該如何前進……想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紹給大家。
2、教師小結: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要善于從別人身上獲取力量,增添勇氣,把事情辦好。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語句中的正確讀音;理解“猶豫、奮力、終于、居然、汲取”等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會用“終于”寫一段話。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人文教育目標:
讓學生懂得只要有勇氣、奮發努力,舊能不怕困難;知道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種可貴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我”與老爺爺的兩次對話,與“……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學策略:運討論法和感情朗讀理解課文。
教具準備:課件、小黑板。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天都峰,導入新課。
天都峰是黃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險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之說,課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發蒼蒼的老爺爺登上去了,他們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學了課文就知道了,今天我們學習爬天都峰這一課。
教師介紹有關天都峰資料,讓學生從中感受天都峰的高與險,為后面理解課文作好鋪墊。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詞,讓學生認讀。
2、認讀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節讀課文。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讀后想一想課文的敘述順序,畫出文中表示這個順序的詞句;教師投影出示:
來到天都峰(1)
↓
在……腳下(2-5)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
2、小組討論,一部分一部分的學習課文,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全班討論,老師再補充解答。
(不懂的詞語或問題,可以在書上做上記號)
四、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讓學生說說知道了什么。
2、再讀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讀,齊讀。
4、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結:望著高聳入云的天都峰,看著登山的石級是那么筆陡,小妹妹驚嘆之后,已經感覺到登山的艱難,需要有勇氣才能登上去。
(天都峰的高與險,要讓孩子們在充分的讀中體會:互相欣賞讀,教師范讀,指名讀等等。讀中感悟。)
五、布置作業
1、自己學習生字。
2、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提名朗讀課文。
2、聽寫生字。
二、學習新課。
1、“我”和爺爺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討論。
2、說說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導學生體會兩次對話的意思。
(1)第一次對話是在什么情況下?結果怎樣?(學生聯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對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氣時,“也”分別表示了一老一小的驚訝、懷疑和敬佩,有了勇氣,這個力量鼓舞著自己奮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們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讀第二次對話,知道這個力量就是“勇氣”。)
4、讀六、七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
4、說說讀了這兩段課文,自己有什么想法?(讓學生從具體生動的敘述中感悟漢語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詞的確切。)
5、齊讀末段中爸爸的語言,自己再讀讀,看還有什么問題?
(要讓孩子們充分理解爸爸的話,需要他們反回來繼續讀課文,在讀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義,并變成自己的語言與同學們交流。)
三、完成練習第二、三題。
四、布置作業
用“終于”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3、爬天都峰
來到天都峰(1)
↓
在……腳下(2-5)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
教后反思:
本文表達上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對話語言樸實但內涵豐富。學習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從具體事例中懂得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學會運用多讀多想、邊讀邊想的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孩子們對課文非常感興趣,于是,我就給孩子充分讀的時間,引導孩子們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并且整節課輕松但效率極高。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6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三年級語文上冊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困難,終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學習了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本課轉入深究課文內容,以梳理課文條理,在品詞析句的基礎上解決教學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對話,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和心情。
2、了解課文1~7自然段的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堅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過程。
3、培養學生從小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品格。
三、教學重點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點及“我”和老爺爺爬上天都峰的艱難。
四、教學資料準備
1、教學掛圖。
2、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揭題,設疑激趣。
1、(師故意將課題誤寫成“登天都峰”)讓學生指正題目中的錯誤。
2、釋疑:課題中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出示掛圖。
(二)細讀課文,深入理解。
1、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讀,讀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覺。
(2)說說課文是怎樣把天都峰的“高”與“陡”寫具體的?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讀促思,以讀促情。
(4)小結,悟理。
2、學習3~5自然段。
(1)課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峰?
(2)思考:
他們所說的話中都有一個“也”字,這個“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樣”。)
他們是互相懷疑嗎?表現了他們什么精神?
學生分組討論。
(3)教師小結: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紀這么小,老爺爺年紀那么大,卻都來爬。我們是互相驚嘆,互相欽佩。表現了這一老一少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讀。
3、學習第6~7自然段。
受老爺爺的影響,我開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樣爬的?
(1)課件出示句子,填空。
(2)我們攀著鐵鏈,手腳并用,奮力向上爬,結果怎樣?
(3)拓展,啟發想象。
(4)指導朗讀。
(通過創設的語境,讓學生自然地融入課文,達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從中領悟做人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領悟道理。
學習如登山,我們只有不怕困難,知難而上,憑著堅強的毅力、非凡的勇氣,才能攀上知識的高峰。
(四)布置作業
把課文第2自然段描寫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來,讀一讀,背一背。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7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并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著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峰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學完本文后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為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后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峰》這課描寫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顧教學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峰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峰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峰的困難,為學習我爬天都峰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復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斗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于”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峰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峰之后,為什么會互相道謝。最后,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后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8
1、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中的第17課,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描寫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心,在與人相處過程中,要善于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2、教學目標
1.會認“級、鏈”等5個生字,會寫“哩、級”等10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相”。能正確讀寫“假日、抬頭、云彩”等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是讀好對話,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和情緒。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我”和老爺爺是如何相互鼓舞、堅定信心,從而戰勝困難的。
4.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弄清課文是如何將“我”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
3、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課文的寫作順序。
4、教學難點
1.弄清課文是如何將“我”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
2.讀懂課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懂得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勇氣,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5、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天都峰,導入新課
天都峰是黃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險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之說,課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發蒼蒼的老爺爺登上去了,他們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學了課文就知道了,今天我們學習爬天都峰這一課。
教師介紹有關天都峰資料,讓學生從中感受天都峰的高與險,為后面理解課文作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讀課文,出示自讀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②讀書時圈出本課的生字新詞,聯系上下文想想他們的意思。
(2)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3)出示詞語,生讀生評。
石級、鐵鏈、似乎、發顫、奮力、攀著、辮子、笑呵呵、鼓舞、勇氣、汲取
(4)出示生字。生讀字、記字、寫字、師生互動。
級、鏈、顫、攀、猴、念、辮、呵、相
(5)師生共同梳理難讀的句子,生說師評價指導。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2)想一想課文的敘述順序,畫出文中表示這個順序的'詞句
教師投影出示:
↓
在……腳下(2-5)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
(3)小結:本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因為課文先寫了爬天都峰之前,接著寫了爬上天都峰的過程,最后寫了爬上天都峰之后。
四、精讀課文,感悟理解
(1)自由讀課文,讓學生說說知道了什么。
(2)再讀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讀,齊讀。
(4)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你是怎么體會出來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結:望著高聳入云的天都峰,看著登山的石級是那么筆陡,小妹妹驚嘆之后,已經感覺到登山的艱難,需要有勇氣才能登上去。
五、作業布置
1.抄寫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9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爬天都峰》(人教版第五冊),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生:這篇課文主要講:暑假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老師出示課文結尾爸爸說的一句話(學習的重點與難點):
“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師:經過自學,你們理解了爸爸為什么這么說了嗎?匯報一下你們學習的收獲。
生:最后一自然段說“爸爸聽了,笑著說:……”,就是說,是因為爸爸聽了我和老爺爺的對話,才這么說的。
師:你能結合語言環境,聯系上下文來思考,真會學習?選大家都來讀一讀老爺爺和“我”的話,看看你讀懂了什么?
教師出示:
“謝謝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選現在居然爬上來了!”
“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 選我應該謝謝您!”
生:老爺爺說“我”爬天都峰的勇氣鼓舞了他,他才下決心爬上了天都峰;“我”說我有勇氣向上爬,是因為看到了老爺爺也要爬天都峰。
生:我讀明白了:老爺爺沒有想到自己能夠爬上天都峰。
師:(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老爺爺說“現在居然爬上來了”,“居然”就說明沒想到。
生:老師,我給他補充。老爺爺說“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這也說明老爺爺只是來爬天都峰,并沒有爬上去的決心,當他看“我”這么小,也來爬山,才下了決心。(不少學生點頭同意)
師:你們真了不起?選能通過朗讀表現出你們的理解嗎?
(自由讀--指名讀)
師:還讀懂了什么?
生:我覺得這個小朋友原先是沒有勇氣向上爬的,因為他說:“我是看到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
師:老爺爺是沒想到自己能爬上來,小朋友是沒有勇氣向上爬。你們的意見呢?
生:我不同意?選老爺爺就是來爬天都峰的,怎么會沒有決心呢?
生:我也不同意,他開始時是有決心的,黃山多美,他一定想爬上黃山的最高峰!
生:老師,我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但是從第二自然段知道,“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時,抬頭望天都峰,勇氣就沒了。
師:是不是這樣呢?
(有的同學把書翻到第二自然段這頁,讀書驗證。)
教師出示(語言表達訓練):
當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我 ________________
當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
生:當我看到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時,我想:我爬得上去嗎?當我看到石級筆陡,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掉下來時,我覺得真叫人發顫?選
師:你能轉化課文的語言來填空,很好。有不同填法嗎?
生:當我看到峰頂這么高時,我有些猶豫;當我看到石級這樣陡時,我有些害怕了。
師:有了自己的體驗。想象此情此景,練習讀一讀。
師:我們再來讀小朋友的這句話--“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選我應該謝謝您?選”你又讀懂了什么?
生:是老爺爺來爬天都峰,給了小朋友勇氣。
生:是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也來爬天都峰,使有些膽怯的“我” 不再猶豫。
師:課文哪部分寫到了這個內容?
(有的學生說第4自然段,有的學生說3、4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3~5自然段。教師建議學生讀讀第4自然段,體會一下這一自然段與3、5自然段的聯系,從而悟到3~5自然段是一個整體。)
(學生自由讀3~5自然段。)
師:這一老一小是怎樣爬上天都峰的呢?
(學生讀有關的語句:“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師:現在,我們分角色讀讀8~10自然段。看看誰能結合爬天都峰的過程,說說我和老爺爺是怎樣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10
教學目標:
A.講讀全文,教育學生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奮發向上的勇氣和力量,培養他們從小不怕困難的品格。
B.掌握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教學過程:
A、談話導入,交流資料。
同學們去過天都峰嗎?誰能介紹一下有關天都峰的資料?(去過天都峰的同學可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沒去過的同學可介紹一下自己從網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資料。)
如:天都峰:是黃“七十二峰”中的最險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之上,最險處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鑿了石凳,增設了鐵索。解放后又修鑿了1000多級石階。
天都峰最險處是鯽魚脊。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B、圍繞課題,質疑。
a.誰爬天都峰?
b.怎樣爬天都峰?
c.在爬天都峰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
d.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C、帶著問題學習課文。
a.了解大意: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寫誰爬天都峰?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本文主要寫了暑假里,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峰,“我”與一位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寫"我"和老爺爺。)
b.理清思路:小組討論,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是寫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天都峰之后的對話(8—10自然段)
c.抓住山峰險勢,通過朗讀,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頂峰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訴我們峰頂很高,是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天都峰高聳入云”“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寫出了石級壁陡實指天都峰之險。“掛”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嗎?”寫出了自己在險峻山勢面前擔心,怕爬不上去,用“發顫”寫出了當時害怕的心理。
在朗讀時一是讀出山勢的險峻、陡峭;二是讀出來作者心理的緊張與擔心。
d.抓住“奮力而攀”,通過朗讀體會登峰之艱難。
①“我奮力向峰頂爬去。”“奮力”讀時要加強語氣,讀出充分鼓起勁來,盡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兩個“一會兒”讀出作者爬山時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歷盡艱辛克服各種困難。
③“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終于”是奮力的結果,還能表現出“我們”經過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帶點詞的語氣讀出來,從而體會到:要攀登高峰,必須奮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達到目的。
e.抓住“互相道謝”,通過討論,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談談自己對“我”及爺爺說的話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這句話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氣對老爺爺行為的影響。“居然”是說老爺爺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沒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由望峰生畏到堅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氣來源于老爺爺的行為鼓舞。
通過交流,由此得出他們都是在對方的鼓舞下,爬上頂峰的。
E、總結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要善于從別人身上獲取力量,增添勇氣,把事情辦好。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11
今天第二節課我講了《爬天都峰》這一篇課文。上課沒多久,我就看見有只手舉得高高的,我一看,原來是羅偉豪,他可是我班最喜歡提問的孩子。我請他起來說話,他提出個問題“課題為什么要用“爬”字呢?為什么不用“登”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你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你真愛動腦筋。同學們,我們都來幫助羅偉豪解決這個問題,好嗎?”“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答應了。首先我就讓學生們了解什么叫“爬”。“爬”就是手和腳一齊著地走路;爬行,匍匐。軀體貼地(如蟲、蛇、龜)緩慢向前行。接著,我引導學生朗讀全文,在課文中找出答案。同學們都自主地組成了小組,自由地朗讀起課文來。
“誰能告訴羅偉豪同學,你在書上找到什么答案。”有的同學說:“我從書上知道了天都峰很高,峰頂在云彩上面呢!”也有的學生說:“天都峰不僅高,而且陡,登山的石級和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聽到同學們的回答,我及時給予肯定:“是啊,天都峰真是又高有陡啊。我在網上找到了有關天都峰的資料,讓我們一起走近──天都峰。”同時,我還利用多媒體出示天都峰的畫面,并附有天都峰的簡介:“天都峰是黃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險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鳥難落腳,猿猴愁攀登’之說。”看著看著,同學們都發出了一聲聲感嘆:“啊,這么高啊。”“這么筆陡的石級真險啊,我如果在上面,腳一定會發抖的……”在同學們議論時,我就想引導學生親身去體驗一番。“如果這時你正站在這石級上,你會想些什么呢?”問題還沒有說完,同學們紛紛搶著舉起手來:“我肯定會很害怕。”;“我一定會緊緊抓著鐵鏈不松手。”;“我會低著頭看腳下的,不會轉頭去看后面的。要不就會掉下去的。”大家都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起來:“是啊,這么又高又陡,而且很險的山峰,真叫人發顫啊!就象剛才陳彥杰說的那樣,這樣的山峰我們不可能直起身子走,只能緊緊地抓住鐵鏈,慢慢地向上‘爬’,所以作者在這里用了‘爬山’而不是‘登山’。”
通過引導分析學生提出“為什么要用‘爬’字呢?”這個問題,我運用了引讀課文、觀察多媒體課件和有關畫面和教師語言描述等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生動地再現。我覺得這樣的開講緊扣課題,承前啟后,顯得較為干凈利落。我讓孩子們在充分的讀中感悟,通過朗讀,來感悟天都峰的高、陡、險以及感受作者對天都峰的畏懼,為下文寫小姑娘和老爺爺從別人的身上汲取力量,克服困難終于爬上天都峰作了鋪墊。
運用知識的遷移,幫助孩子理解
《爬天都峰》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峰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勝利爬上了天都峰的事情。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于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后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峰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在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在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峰的高;通過“掛”等詞體會天都峰的陡。
但是在找一找這些詞語時,卻碰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對于“掛”這個詞語,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這里的時間就相對多了些,最后,我希望通過知識的遷移來使學生理解,我舉了《望廬山瀑布》的例子,通過“遙看瀑布掛前川”這里的“掛”字來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掛”字,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所以這樣一來就比較容量理解了,我也認識到有些東西的學習對三年級剛升上中段的學生不能太強求了,要通過知識的遷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幫助才能行!
《爬天都峰》教學設計及評析 篇12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師生交流有關天都峰的所查找資料。
天都峰是黃山“七十二峰”中最險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階大約有1.5公里長。天都峰最險處是鯽魚背。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二、初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特別是生字字音。
2、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用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讀音。
陡攀辮決勇
(2)字形難點。
顫:左右結構。第十三筆是“—”。
(3)理解詞語。
①猶豫:拿不定主意。
②奮力:充分鼓起勁來。本課指努力向上攀登。
③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以后出現的情況。本來是指“我”、爸爸和老爺爺經過艱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頂。
④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課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三)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