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燈教學反思(精選2篇)
冰燈教學反思 篇1
冰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但是學生很容易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分段這個教學環節上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文章的把握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處理第三段,也就是爸爸為我制作冰燈的這一部分時,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不容易,也就是要孩子在書中勾畫出相應的句子并且說出自己的體會。往往老師會這樣問:“從哪些地方看出了父親做燈的不容易?還從哪些地方看出了?”能否不要這樣的問法呢,這個做閱讀題是沒有兩樣的。我設計了一個大問題,默讀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感受到了父親做燈很辛苦,我就問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學生就分別找到了時間很早、天氣冷等等。還有學生說我體會到了父親很關心我,有人也說我也很關心父親,這樣,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教學的重點也能得到體現。所以,要拒絕像做題一樣的滿堂問,設置一個重點問題提供給學生慢慢體會。
《冰燈》教學反思
我一直在苦惱,現在的孩子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孩子對學習經常沒有什么興趣,我們教師不得不絞盡腦汁來想很多的策略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不過有一次在一節語文上孩子的表現,讓我有了新的一些收獲。
那是一篇叫做《冰燈》的課文,課文中提到小軍的爸爸用錢給小軍買了一個很美的玻璃燈,作者也很喜歡透明的等,就讓爸爸做一個,家里沒有玻璃,爸爸為了做這個燈,就凍了一塊冰,在除夕早上起來,磨冰塊,做冰燈。為了讓孩子感悟爸爸的愛,但是為了讓孩子有思考,討論的余地,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哪個冰燈更美一些?
有學生回答我:"老師我覺得小軍的燈更美,因為它是玻璃做的,而'我'的燈是爸爸做的,還是用冰做得,怎么可能做得好看呢?"
這時候,很多學生愣了一下,大家對這種想法都有點意外,很多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很多人開始思索,有人馬上去讀課文。
我咋一聽也覺得學生是不是沒有理解課文中得含義呢,我很想引導他理解這層含義,可是轉念一想,為什么不尊重一下學生的看法,讓學生再讀一讀,和同學討論一下,再來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一場小小的爭論呢?新課程不是很注重學生的獨特的見解嗎?我也尊重一下學生。學生經過讀、討論,開始發言。
一學生:"老師我還是覺得'我'的冰燈更美,因為那是爸爸忍受著寒冷,在除夕早上做的……這是包含著爸爸對我深深的愛的冰燈,所以……"然后學生還讀了書中的詞句來說明。大家也很贊同他的看法。因勢利導,我就讓他們帶著感情來朗讀課文。我發現,學生的興趣很濃,讀得特別認真。讀完后,那個我讓另一方的同學來發表他的意見。
一學生說:"老師,你們都說那個冰燈含著爸爸對'我'的愛,那小軍的玻璃燈不也包含著他的爸爸對他的愛。"我和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我也一下子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呀!我讓他繼續說說他的看法:"小軍的爸爸給小軍買的冰燈不也是爸爸跑到鎮里買的,這也是愛的表現,另外,他爸爸買的冰燈比較貴,要花很多錢,而這些錢不也是爸爸辛苦掙來的,和'我'的爸爸辛苦地做冰燈不是一樣的嗎?"
我真佩服孩子這種獨特的想法,真佩服他那樣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同學們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贊同,當然其他孩子也針鋒相對,認為'我'的爸爸的愛更美什么的,但是在爭論中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過一次次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發表各自的意見,朗讀,效果很好。
在另外一篇課文中,也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在學習《電話的發明》的時候,課文中出現一句話"……他們的實驗又失敗了……",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有個孩子發現了這句話中有個"又"字,馬上提出:"老師,課文只講到他們做的一次實驗,為什么這里還用'又'呢?"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注意到,備課的時候也沒有在意,而其他孩子對這個問題很疑惑,很有興趣,我趕緊抓住這個機會,讓他們再讀課文,再來回答這個問題。本來這篇課文沒有什么味道,孩子不是很愛讀,來這么一個問題,孩子們馬上來了興趣,很多孩子認真讀起課文,尋找原因。經過這么一讀,他們找到了了用"又"的原因,同時他們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興趣似乎也提高了很多,接下來的學習中好像都不放過課文中的每個字眼。
以上兩個的小環節中,我發現,其實孩子的心理特點就是這樣,對很對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都很有興趣,只要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抓住這個特點,抓住孩子每一次的靈感的閃現,拋棄原來固化的模式和你原來的打算,讓孩子自發的對學習中的疑惑或一些不同看法激發出對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孩子自己帶著自己的興趣去學習,這樣不就是所謂的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嗎?作為老師,我想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設置有時還得鼓勵;老師還要善于發現孩子在學習中的靈光的閃現,要捕捉住那一瞬間,因為有時候那些能夠激發興趣的"光"就是一閃而過的;老師更要因勢利導,抓住機會讓孩子用興趣引導學習;老師還得要有熱情,我發現如果老師能夠像孩子一樣,興奮地、熱情地對待這些瞬間,孩子也對因為你地投入而更加投入。
《冰燈》課后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月圍繞“品詞析句”這個主題以《冰燈》一課為教例進行教學研究。課前和本教研組的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多次探討,教學設計也根據試講情況進行了反復修改。充分的前期準備,使我對教材的解讀更深入,教學設計也日趨完善,更使我對“品詞析句”這個研究主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有了新的收獲:
1、“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教學以讀為主,通過齊讀、引讀、指名等多種朗讀形式讀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學,讀中悟。
2、創設情境,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引導學生體會對大軍玻璃燈籠的羨慕這部分文字時,先通過讀文、繪圖先展示出大軍玻璃燈籠的漂亮,在通過角色體驗“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軍漂亮的玻璃燈籠,你會怎樣想?”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作者對大軍玻璃燈籠的羨慕和向往。
3、學生的感悟來自于他品讀文字的真實內心體驗。緊扣文本,多途徑引領學生積極的和文本對話。緊緊抓住文本中具體的語言句子進行品讀,時時引領學生回到文本中,抓具體詞語,抓具體句子。如對“習俗”一詞采用了拆字法進行理解,對“打磨”一詞采用了動作表演方式進行理解,“稱贊”一詞采用了近義詞的方式進行理解。在感悟“冰太涼,父親每磨一陣就得停下來,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會兒”這句時,通過語言創設情景,三次引讀,層層深入理解父親的艱難,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讀便水到渠成。
4、語文來源于生活,就應該回到生活中去,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文本的感悟,學生就會感悟得更深刻,就會和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在感悟父親打磨冰塊的艱難這一段時,及時地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冬天用冷水洗手的經歷,想一想當時自己的感覺,就會更深刻的體會到父親當時的感受,再讀這段話,就會感同身受,入情入境了。
5、注重學生在實踐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最后的拓展朗讀“父愛如山,深沉而凝重;父愛如燈,照亮一生。”既是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揭示,也旨加強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不足,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完善。如:
1、教學中教師的牽制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彰顯不夠。在感悟父親磨冰的艱難,對“我”深切地關愛這一部分時,雖然給與了學生自主讀書,勾畫品讀的時間,但在匯報過程中,卻是由教師引領感悟,“抱”得過多。若能由學生自主發現,自主交流,教師相機引導,更能讓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入地對話。
2、對詞語地理解的準確性一定要到位。為幫助學生理解“菱形”這個詞語,我采用了繪圖的方式。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對詞語的理解不夠準確,畫成了六邊性。
冰燈教學反思 篇2
《冰燈》教學反思
《冰燈》這篇課文,講的是小軍的爸爸用錢給小軍買了一個很美的玻璃燈,作者也很喜歡透明的燈,就讓爸爸做一個,家里沒有玻璃,爸爸為了做這個燈,就凍了一塊冰,在除夕早上起來,磨冰塊,做冰燈。為了讓孩子感悟爸爸的愛,但是為了讓孩子有思考,討論的余地,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大軍和“我”哪個的燈更美一些?
有學生回答我:"老師我覺得小軍的燈更美,因為它是玻璃做的,而'我'的燈是爸爸做的,還是用冰做的,怎么可能做得好看呢?"
這時候,很多學生愣了一下,大家對這種想法都有點意外,很多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很多人開始思索,有人馬上去讀課文。
我咋一聽也覺得學生是不是沒有理解課文中的含義呢?我很想引導他理解這層含義,可是轉念一想,為什么不尊重一下學生的看法,讓學生再讀一讀,和同學討論一下,再來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一場小小的爭論呢?新課程不是很注重學生的獨特的見解嗎?我也尊重一下學生。就讓學生讀課文、討論,開始發言。
一學生:“老師我還是覺得‘我’的冰燈更美,因為那是爸爸忍受著寒冷,在除夕早上做的……這是包含著爸爸對我深深的愛的冰燈,所以……”然后學生還讀了書中的詞句來說明。大家也很贊同他的看法。因勢利導,我就讓他們帶著感情來朗讀課文。我發現,學生的興趣很濃,讀得特別認真。讀完后,那個我讓另一方的同學來發表他的意見。
一學生說:“老師,你們都說那個冰燈含著爸爸對‘我’的愛,那小軍的玻璃燈不也包含著他的爸爸對他的愛。”我和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我也一下子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呀!我讓他繼續說說他的看法:“小軍的爸爸給小軍買的冰燈不也是爸爸跑到縣城里買的,這也是愛的表現,另外,他爸爸買的冰燈比較貴,要花很多錢,而這些錢不也是爸爸辛苦掙來的,和‘我’的爸爸辛苦地做冰燈不是一樣的嗎?”
一學生回答:“其實每個人的爸爸都愛自己的孩子,我覺得‘我’爸爸對我是特別的愛。爸爸沒有錢給我買燈籠,他完全可以拒絕我的要求,也可以做一個紙燈籠來應付我,但爸爸并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寒冷的大年三十的早上,冒著嚴寒為我打磨冰燈,來滿足我的愿望,爸爸的這種特別的愛,讓我很感動。”
一學生馬上接著說:“我同意他的說法,別人都說世界上最深的是大海,最高的是高山,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到這個爸爸的愛比大海還深,比高山還高。”
我真佩服孩子這種獨特的想法,真佩服他那樣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其實我們現在的孩子思想是很有見地的,只要我們能激起孩子們思維的火花,每節課中,我們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同學們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贊同,當然其他孩子也針鋒相對,認為'我'的爸爸的愛更美什么的,但是在爭論中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過一次次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發表各自的意見,朗讀,效果很好。
執教反思
《冰燈》這節教學結束了,我還沉浸在課文那濃濃的親情中,沉浸在課堂上學生那活躍的思維中。如今的孩子,享受著親人的愛已習以為常。感受別人的愛卻很遲鈍。真誠回報親人的為數不多。本節課,通過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學生讀愛的心靈之眼。有的學生下課還圍著我說:“老師今早我還感到愛。出門時她讓我系圍巾,怕我凍著。”
尤其是“洗腳日記”這一課外延伸,還有頗多趣事、樂事、感人事。一個學生學寫道:我給爸爸洗腳,以為爸爸的腳很臭,結果,爸爸的腳不香也不臭。又一個學生寫到。媽媽說:養女兒真好,還能給媽媽洗腳。我感到給媽媽洗腳,她很幸福,我很快樂。
班級有一個學生的父親是聾啞人,只*裝車掙錢。這個孩子寫道:爸爸的腳上有土又有泥,還有水泡,我一點點洗著,一塊塊撮著,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再不讓爸爸干這么重的活。
也許我執教的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但我覺得讓學生有情可感、有話可說、有事可記也算是有所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