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燈教學反思
冰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但是學生很容易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分段這個教學環節上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文章的把握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處理第三段,也就是爸爸為我制作冰燈的這一部分時,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不容易,也就是要孩子在書中勾畫出相應的句子并且說出自己的體會。往往老師會這樣問:“從哪些地方看出了父親做燈的不容易?還從哪些地方看出了?”能否不要這樣的問法呢,這個做閱讀題是沒有兩樣的。我設計了一個大問題,默讀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感受到了父親做燈很辛苦,我就問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學生就分別找到了時間很早、天氣冷等等。還有學生說我體會到了父親很關心我,有人也說我也很關心父親,這樣,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教學的重點也能得到體現。所以,要拒絕像做題一樣的滿堂問,設置一個重點問題提供給學生慢慢體會。
《冰燈》教學反思
我一直在苦惱,現在的孩子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孩子對學習經常沒有什么興趣,我們教師不得不絞盡腦汁來想很多的策略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不過有一次在一節語文上孩子的表現,讓我有了新的一些收獲。
那是一篇叫做《冰燈》的課文,課文中提到小軍的爸爸用錢給小軍買了一個很美的玻璃燈,作者也很喜歡透明的等,就讓爸爸做一個,家里沒有玻璃,爸爸為了做這個燈,就凍了一塊冰,在除夕早上起來,磨冰塊,做冰燈。為了讓孩子感悟爸爸的愛,但是為了讓孩子有思考,討論的余地,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哪個冰燈更美一些?
有學生回答我:"老師我覺得小軍的燈更美,因為它是玻璃做的,而'我'的燈是爸爸做的,還是用冰做得,怎么可能做得好看呢?"
這時候,很多學生愣了一下,大家對這種想法都有點意外,很多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很多人開始思索,有人馬上去讀課文。
我咋一聽也覺得學生是不是沒有理解課文中得含義呢,我很想引導他理解這層含義,可是轉念一想,為什么不尊重一下學生的看法,讓學生再讀一讀,和同學討論一下,再來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一場小小的爭論呢?新課程不是很注重學生的獨特的見解嗎?我也尊重一下學生。學生經過讀、討論,開始發言。
一學生:"老師我還是覺得'我'的冰燈更美,因為那是爸爸忍受著寒冷,在除夕早上做的……這是包含著爸爸對我深深的愛的冰燈,所以……"然后學生還讀了書中的詞句來說明。大家也很贊同他的看法。因勢利導,我就讓他們帶著感情來朗讀課文。我發現,學生的興趣很濃,讀得特別認真。讀完后,那個我讓另一方的同學來發表他的意見。
一學生說:"老師,你們都說那個冰燈含著爸爸對'我'的愛,那小軍的玻璃燈不也包含著他的爸爸對他的愛。"我和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我也一下子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呀!我讓他繼續說說他的看法:"小軍的爸爸給小軍買的冰燈不也是爸爸跑到鎮里買的,這也是愛的表現,另外,他爸爸買的冰燈比較貴,要花很多錢,而這些錢不也是爸爸辛苦掙來的,和'我'的爸爸辛苦地做冰燈不是一樣的嗎?"
我真佩服孩子這種獨特的想法,真佩服他那樣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同學們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贊同,當然其他孩子也針鋒相對,認為'我'的爸爸的愛更美什么的,但是在爭論中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過一次次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發表各自的意見,朗讀,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