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問題》教學設計(精選6篇)
《工程問題》教學設計 篇1
作者:郭建芬
教學內容:第十一冊79頁例9(第一教時)
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掌握它的數量關系、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并能正確地解答工程問題的基本題。
2.培養學生解題的遷移能力,以及數學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投影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今天,老師讓每位同學當公司經理,看哪位經理最精明。
出示:假如你是某工程隊的經理,要修一段路,現有甲、乙兩個工程隊,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你想承包給哪個隊?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發言)
生1:給甲隊做,因為他完工時間比乙隊少,……
師:僅考慮時間少行嗎?
生2:給乙隊做,雖然他時間較長,可能修路質量好,……
師: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呢?
生3:由甲乙兩隊合做,完工時間更短,可讓兩隊優勢互補,……
師:若甲乙兩隊合做,猜猜看,大約需要幾天完工?
生1:小于10天,但大于5天。
生2:6天,可假設一段路長120千米,……
師:我們不妨計算一下,具體是幾天?
[從實際事例入手,學生成為“經理”,突出了學習的主動性。選擇的素材緊密聯系本課時的內容,學生在探討解決問題的同時,興趣盎然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準備狀態。]
二、教學例9
1. 出示例9:一段公路長30千米(60千米)[用黑卡紙蓋住],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修完?
師:各位“經理”算一算,幾天完成呢?[同學們議論紛紛,躍躍欲勢,都想當個精明的“經理”。]
學生匯報計算的方法:30÷(30÷10+30÷15)=6(天)(板書)
師:請你說說每步計算的含義。教師依次對應板書“甲的工效”“乙的工效”“工作總量”“合做時間”并小結數量關系式: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合做時間
師:如果把30千米改成60千米,其他條件不變,合做時間是多少呢?(揭去黑卡紙)[同學們思考片刻,紛紛舉手]
生:60÷(60÷10+60÷15)=6(天)(板書)
師:仔細比較這兩道題,你發現了什么?
生1:合做時間都是6天。
生2:無論公路長多少,只要各自單獨做的時間不變,合做時間不變。
師:是這樣嗎?同學們用不同的公路長度試一試。[學生為了得到證實,即刻得出了結論。學生有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同時啟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方法。]師板書省略號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1:工作總量擴大了,工作效率也在擴大,而且擴大的倍數相同,所以時間不變……
生2:無論公路長多少,甲乙兩隊每天修的各自占總長的幾分之幾沒變,……
師:(擦去30千米和60千米)如果沒有具體的公路長度,這題還能解答嗎?[學生陷入了沉思]可以把這段路看作什么?[學生立即恍然大悟]
生:把這段公路看成單位“1”。
師:甲乙的工作效率又如何表示呢?
生:1/10,1/15
師:同學們算一算,合做時間是幾天呢?
學生列出算式:1÷(1/10+1/15)=6(天)(板書)
2.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工程問題”(板書課題)
師:你覺得工程問題有哪些特點呢?
生1:把工作總量看成單位“1”……
生2:工作效率用時間的倒數表示。
三、練習
1. 投影出示:教材第80頁練習二十第1題。指名學生回答。
2. 導入 部分加一個條件,假如現有三個工程隊,丙單獨修需12天完成,想一想經理安排合做的方式有幾種?每種合做方式各需幾天?(只列式,不計算)
(有4種,分別是甲乙合做,甲丙合做,乙丙合做,三隊合做)哪種合做方式時間最少呢?請你把他們從時間少到時間多排列一下。(不計算)
[本題既鞏固了新知,又滲透了簡單的排列組合問題,同時讓學生領悟工效與所用時間的關系。]
3. 如果僅修這段路的一半,那么這幾種合做方式各需幾天呢?
四、應用
工程問題的解題方法,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投影出示:有一批布,如果只做西服的上衣可做20件,只做西服的褲子可做30條,請你算一算,這批布可以做幾套這樣的西服?
[本題的意圖是學生能運用類比的數學方法解。即看成例9]
2.你還能想到類似的問題嗎?
[課后教感:整個教學環節努力滲透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思想,立足數學要生活化,倡導學生為主體等,創設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學習數學的實際應用要比學純數學知識有價值。]
《工程問題》教學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責任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79頁例9、練習二十。
2、教材簡析。
“工程問題”是研討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個數量之間關系的一個數學問題。它的解題思路與整數工作問題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時間,只是題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工作總量。解答時,要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來表示工作效率,這是工程問題的基本特點。從教材安排上看,由籌備題、例題、做一做和鞏固練習的構成,題量較大,不僅要求學生能求工作時間,還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剖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
3、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工程問題的構造特點,控制工程問題的解題方法,學生解答比較簡略的工程問題。
(2)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嘗試、探究、猜測、合作交換等能力,滲透數學的利用意識。
4、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癥結:
(1)、教學重點:
控制工作問題的構造特點和解答方法。
(2)教學難點:
為什么將工作總量抽象為單位“1”,建立工作總量與工作效率的對應關系。
(3)教學癥結:
控制工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會遷移運用,組建新的認識構造。
二、說教法、學法
老師創新教學的平臺,介紹教育及教學研究前沿動態,討論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實踐研究和理論研 究中的各類課題和觀點,探索最佳學習之方法,交流個人學習的心得。
1、在教法上重要是采用引導發現法,通過教師適時地“引”來激發學生自動地“探”,使師生雙邊活動發生共識,協調發展。創設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親密與現實生活的接洽,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自動地參與,從而培育數學意識。關注學生的自主摸索和合作交換,讓學生經歷“問題—探究—利用”的學習過程。
2、在學法上要激勵學活潑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善于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自動構建數學知識,逐步由“學會”向“會學”改變,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鋪墊
出示兩道復習題,讓學生答復后,概括出基本數量關系: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2、探究新知
(1)讓學生弄清題意,理解數量關系。
(2)獨立思考,學生自己列出算式。
(3)合作交換。在獨立思考、自主摸索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換,學生要充分展示解題思路。①30÷(30÷10+30÷15)②1÷(-+-),學生進行討論,把“長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題中誰看單位“1”?甲乙隊的工作效率又怎樣表示?根據什么數量關系列式?讓學生共同輔助來發現工程問題的解題方法。
(4)反饋評價。
四、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
(2)練習二十第1題。
五、總結
學習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相似工程問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工程問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人教版第九冊第四單元 P95 例9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掌握它的數量關系,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并能正確地解答工程問題的基本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出示小黑板
本班語、數兩學習委員分發數學作業 本,語文學習委員單獨分發要2分鐘,數學學習委員單獨分發要3分鐘,大家猜一猜,兩人一起分發要幾分鐘?
1、學生讀題
2、先讓學生大膽猜想
3、然后老師提出:
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好嗎?
二、由淺入深,輔路搭橋
出示小黑板:
1、一迭作業 本60本,聰聰分發需要2分鐘,每分鐘發多少本?明明分發需要3分鐘,每分鐘發多少本?
2、一迭作業 本60本,聰聰每分鐘發30本,明明每分鐘發20本,兩個人合發,幾分鐘發完?
3、一迭作業 本60本,聰聰單獨分發需要2分鐘,明明單獨分發需要3分鐘,兩人合發需要幾分鐘?
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1、60/2=30(本) 60/3=20(本)
2、60/(30+20)=1.2(本)或者:設X分鐘發完?
(30+20)x=60
X=60/50
X=1.2
3、60/(60/2+60/3)或者:設兩人合發需要X分鐘
(60/2+60/3)=60
三、引導探究,挑戰問答
老師質疑:
假如上面三道題都隱去“60本作業 本”這個條件,你們能探究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嗎?
1、要求學生分小組合作思考、探究 。
2、讓各小組組長把解決問題的辦法講出來,老師板書:
A、1/2=1/2 1/3=1/3
B、1/(1/2+1/3)或者:設需要X分鐘完成
(1/2+1/3)=1
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參與其中一小組,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在恰當時機提問:
“你怎么知道這是對的?”
“還有沒有別的思路或可能性?”
“列式為1/(2+3)你們認為對嗎?為什么?”
四、促進思維,拓展發散
解決好“分發本子”問題后,我問學生:
你能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類似的“做套裝衣服問題”、“相遇問題”嗎?
五、反饋練習,以促雙基
1、P95 “做一做”
2、練習二十五 第1題
3、指導學生自學例9
六、總結
1、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
2、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哪些地方你還不太懂?
家庭作業 :
練習二十五 第2、3、4題
《工程問題》教學設計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79頁例9、練習二十。
2、教材簡析。
“工程問題”是研究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個數量之間關系的一個數學問題。它的解題思路與整數工作問題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時間,只是題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工作總量。解答時,要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來表示工作效率,這是工程問題的基本特征。從教材安排上看,由準備題、例題、做一做和鞏固練習的構成,題量較大,不僅要求學生能求工作時間,還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工程問題的結構特征,掌握工程問題的解題方法,學生解答比較簡單的工程問題。
(2)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嘗試、探究、猜測、合作交流等能力,滲透數學的應用意識。
4、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1)、教學重點:掌握工作問題的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2)教學難點:為什么將工作總量抽象為單位“1”,建立工作總量與工作效率的對應關系。
(3)教學關鍵:掌握工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會遷移運用,組建新的認識結構。
二、說教法、學法
1、在教法上主要是采用引導發現法,通過教師適時地“引”來激發學生主動地“探”,使師生雙邊活動產生共鳴,和諧發展。創設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密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而培養數學意識。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問題—探究—應用”的學習過程。
2、在學法上要鼓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善于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主動構建數學知識,逐步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鋪墊
出示兩道復習題,讓學生回答后,概括出基本數量關系: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2、探究新知
(1)讓學生弄清題意,理解數量關系。
(2)獨立思考,學生自己列出算式。
四、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
(2)練習二十第1題。
五、總結
學習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工程問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工程問題》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工程問題》這部分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三單元分數、小數應用題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整數工程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類應用題是用分數來解答有關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之間相互關系的問題。它的解題思路與整數工程問題基本相同,只是題中沒有給出具體的工作總量,解題時要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計算的不是具體的數量,學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 使學生認識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 掌握它的數量關系、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并能正確解答工程問題的基本題。
基本技能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課堂教學中引用家鄉的湯山公園、杭州灣大橋建設等大量圖片,滲透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教學重點: 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用“單位1”表示工作總量,用單位時間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三、說教法。
由于工程問題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我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的原則貫穿教學始終,采用嘗試、發現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1、發現自學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和能力。在引導學生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找到正在探討的問題和已經知道的問題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養成主動發現新問題的習慣。這節課前我讓學生做了三道整數工程問題的應用題,使學生發現整數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發現“為什么這三道題的工作總量分別是120畝、20畝、1畝而用的工作時間相同呢?”進而引入分數工程問題,把前三道題的工作總量去掉,還能不能解答?讓學生嘗試練習,進一步發現和掌握分數工程問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方法。這樣循序漸進,既緩減了教學的坡度和難度,又使學生能理解掌握分數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便抽象思維為具體形象思維。
2、聯系生活教學:在本課中圍繞一條主線;即湯山公園綠化展開教學,湯山 公園為學生所熟知,在教學中通過對公園綠化的不同陳述,展示了不同工作情景下關于綠化的工程問題,通過學生的練習,讓學生感悟了公園的美景,。在聯系中明白 把一項工作、修路、運貨等全部的工作量看作單位“1”,也逐步把握了工程問題的特點,及其數量關系。
四、說學法。
在教學中,把著眼點放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上,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使學生能主動獲取知識。本節課注重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說教學程序。
這節課按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這樣幾個程序進行:
1、復習鋪墊:復習與新課內容緊密聯系的舊知,為新課的學習做好必要的、充分的準備。
2、課前讓學生做了整數工程問題的應用題,引導學生發現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然后引入分數工程問題,讓學生嘗試練習,發現規律,進一步類推出分數工程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變抽象為具體。
3、練習鞏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深化練習。
4、全課總結:對本節內容進行簡明扼要的總結,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布置作業。
《工程問題》教學設計 篇6
工程問題是研究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者之間關系的一個數學問題。它與研究這三個量之間關系的整數工作問題的解題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問題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效率沒有直接指明,解題時要用單位“1”表示工作總量,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這是工程問題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總量已知的比較簡單的工程問題的應用題。例如:工程隊修一條長1800米的公路,甲隊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乙隊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讓學生進行解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我把工作總量1800米該為3600米,讓學生猜一猜,現在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呢?學生們非常激動,有的說,太簡單了,不用計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學生把手舉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學生切切私語。我馬上讓學生回答,第一個學生回答的是工作總量是原來的2倍,那么,合作工作時間肯定是原來的2倍。第二個學生馬上回答說合作工作時間和原來的是一樣的。乘此機會,我又追問你有辦法證明合作時間沒有變嗎?這為學生馬上說有。于是他用了剛才的這種計算方法證明了工作時間沒變,其他學生心服口服。而后,我又問學生如果工作總量變900米,現在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呢?當我問題一說出,學生就說,現在不會上當了,當然還是和原來的一樣啦?那么就請你們計算一下?計算出來結果還是和原來一樣。于是,我就設下疑問,為什么工作總量變了,合作的工作沒變呢?通過四人小組合作,并交流,然后,在小結時我又把學生說的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下,這樣學生明白了工作總量不管怎樣變化,只要兩隊單獨完成的工作時間沒變,兩隊合作的工作時間也是不變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我將工作總量抽象為“一項工程”,由此導入新課,然后,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學生不僅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潛能,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的開心,教師教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