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蘋果
二、三處描寫——連長、小李、小藍
初讀之后,一般學生勢必理解戰士們不吃蘋果并非不渴,順此引導學生細讀表現極度干渴的三處描寫(可取朗讀形式)。這一步既屬語言積累,又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為本課后《怎樣選擇材料》的教學作準備(作者詳寫三個人實為第三步選材的結果)。
三、三個詞語——煙熏火燎誘人動員
(“煙熏火燎”一詞的詞義結合上一步細讀描寫時解決,這類無礙大體的詞語在初讀時可跳過,以培養速度。)這一步主要采用復述形式。先從優生的回答中提取上列三個詞,而后由全體學生據此串連事件經過,進一步體會戰友間的關懷之情,同時領悟抓關鍵詞語把握文章內容的方法。
四、兩個句子——“忽然覺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靜”、“迸出了幸福的驕傲的淚花”
通過前面三個步驟的學習,可望形成感情的蓄積。但“沉靜”句較難,像一道閘門。教師可扶一把,以類比法啟發學生理解,打開此閘門;繼而通過整段的表情朗讀,領會“幸福”和“驕傲”的內涵,將教學推向高潮。(這種朗讀同時具有檢查的功能)。
誠然,以上建議從嚴格意義上說,還偏于保守,但我覺得它符合目前農村小學的實際。
推而廣之,此類課文的教學應著眼于方法的訓練,確定重點后,大刀闊斧削斬枝節,決不能被課文牽了鼻子,這樣才能逐漸形成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特色。
與上述建議相關,原課后1、2兩道思考題稍有不當。第1題:“這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的事?一共有幾個人,是哪幾個?”可否概括為“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因為問“哪幾個”易導致師生注意的偏移;第2題:“一個蘋果是怎么得到的?為什么撿到的人不吃,連長也不吃?”問題本身就有暗示性,即“撿到”,且文中別無細節,若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又有節外生枝之嫌。再說,此問于領會中心也無意義,不如改為:“為什么運輸員撿到蘋果不吃,連長也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