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最好的看點應該是在“母愛偉大”的感悟過程中,預設得較充分,生成也覺得馬馬虎虎算是較為精彩吧。在教學內容詳略的安排上,目標中提出的“比較本文與《貓》在寫法上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 故意作了淡化處理,也不知這樣適當否?
朗讀訓練在略讀課中仍舊占據(jù)一定的分量。但教師課堂教學語言還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思考的積極性,因此,課堂上就缺少了應有的一浪高過一浪的瑯瑯書聲。
老師的評價語言到位!比如說,學生說到“它永遠不反抗公雞。有時候卻欺侮最忠厚的鴨子。”老師評價它“欺軟怕硬”,說到對于另一只母雞下毒手,咬下毛來,老師點撥來個“暗箭傷人”。搶食一段,聯(lián)系前文,它害怕公雞,在學生讀后,老師小結,母雞為了孩子,它就變得那樣的( ),學生接話,堅強,老師馬上附和( ),學生馬上說出盧老師心中的那個詞,或說課文中要板書的那個詞語(勇敢),我想這就是不露聲色地進行引導與點撥。如果上課是我,我想再會多問一句,還有什么嗎?就顯得累贅。所以說,姜還是老的辣!!!之后,老師反復引言,在這里母愛就化作了,母愛就是?品出對母愛的不同詮注。
學生的品讀。本課的讀很多都在建立在學生品了句子后,反復地說了后的品讀。在品讀時,或演,或說,或議,或聯(lián)想。試舉,聽到可怕的外來聲音時,想象母雞會說些什么?再如“為孩子啄食、洗澡,”引入課外相關資料等等。
掛一漏十,還望各位大蝦不吝賜教!!
以“情”激“情”,以讀“悟”“情”——聽《母雞》一課有感
《母雞》是老舍先生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課文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本文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盧老師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讀為主、以疑為線、以拓展為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悟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母愛的偉大。
1、以生為本,品讀感知。
在以學生為本的新課改中,提出了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即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母雞》一課的執(zhí)教中,盧老師揭題后就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讀中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創(chuàng)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真諦,用內心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2、自主探究,精讀感悟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5—9自然段時,盧老師趁著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帶著“作者為什么不討厭母雞了”這一問題,反復閱讀課文,自己尋找答案。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圈圈點點,寫寫批注,思維的火花又一次激發(fā),大家都躍躍欲試,爭相各抒己見,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語感,情感也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