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
② 一一“否定”學生的猜測,如:
生:昂首挺胸 師:你們剛才看到的兵馬俑是不是昂首挺胸……
⑵ 釋疑品讀:
① 師:我認為作者不應該用“它們”,能幫老師說說理由嗎?
② 師:是啊,它們多像人啊,它們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哪些人?你怎么看出來的?再讀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
③ 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表達觀點,如:
我認為將軍俑就是將軍,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你看他“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批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而且還那樣的“神態自若”,他不就是活生生的將軍嗎?
④ 是啊,那么多種類的兵馬俑,一類像一類,那么的鮮明。但,這只能說明一類而已啊!這怎能足以說明它們就是一個個獨特的人呢?
⑤ 指名讀第8自然段。
⑥ 師:哦,它們不僅有形,更有神。這一自然段寫了幾種神態?
⑦ 請幾位男生分別表演一種神態。學生對照課文語句點評。
⑧ 學生思考:
還可能有什么樣的神態?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說一說(開頭用四字詞語形容,后面加上“好像……”)。
⑨ 師:是啊,它們怎么能用“它們”呢?它們就是人啊!讓我們再想想,作者肯定也知道它們很像人,但為什么還要用“它們”呢?
⑩ 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點評:本環節以“它們”為突破口,設置“找詞語”、“為老師找理由”、“情境表演點評”、“仿造語句”的自主活動,對一個個“猜測”的否定就是品析詞語的過程,“為老師找理由”、“情境表演點評”、“仿造語句”更是體悟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緊密相連,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品悟、自由表達、自由評點,最后,又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解決了“它們”的問題。此時此刻,一股對于中華歷史文化藝術的熱情,已在學生的心中熱烈燃燒。)
三、出文抒情,在心靈傾吐中移情
1、師:是啊,這么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兵馬俑,難怪作者情不自禁地說……
出示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齊讀兩遍,讀出作者對于秦兵馬俑、對于我們中華民族氣概的熱情贊美。
2、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海內外,許多杰出人物都發出了由衷的贊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指名讀)
出示:
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觀時說:“真是氣壯山河。秦始皇 這個人氣魄不小。”
盧森堡大公贊嘆說:“這些藝術珍品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現了中國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將在這里受到鼓舞。”
美國女記者奧德麗·托平說:“我們面臨的是本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我們站在雨中,激動得幾乎流下眼淚……如此偉大的考古發現展示了歷經戰斗與榮耀的中國歷史。而我們看到的大軍只是一個歷史的開端……”
3、引導學生變角色傾吐:
⑴ 如果你是一名游客,欣賞了秦兵馬俑,會怎么說?
⑵ 如果你是一名導游,你如何通過你簡單地介紹吸引游客?
⑶ 如果你是一名文物工作者,你會用什么樣的話來勸大家保護秦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