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課堂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這一塊塊、一排排搭石嗎?(記得)這一塊塊搭石,它們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們到底具有怎樣的魔力使作者劉章鐘情于它,為它癡迷呢?這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第二十一課《搭石》(多媒體出示課題),再一次走進劉章的家鄉,去感受那里淳樸的民風,體驗那里美好的民情。(板書課題)
教師用準確、凝練、簡潔的語言,引起學生對文本的好奇,從而也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
二、研讀交流
師:(簡筆畫)在家鄉這條無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構成了家鄉一道道美麗的風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處?人又美在哪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在課文中找一找吧。同學們可以把找到的相關句子畫出來,讀一讀,再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體會。(學生自學探究,教師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情況)
簡單的幾筆勾勒出一個小山村的情景圖,這里不僅展示的是教師的基本功,而且是透過簡單的畫面喚起學生表象。這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師喚起學生的表象的同時,設置疑問“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讓學生進入文本,去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這是順情而導,由情而發,自然銜接。在這里教師還注重學習方式的提示,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師:在剛才的學習過程中,老師發現大家不但能自己認真讀課文,畫句子,而且能夠主動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成員交流。現在,誰想說一說你的發現和感受?
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學生對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們自己體驗出來的,而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告訴和瑣碎的追問。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簡單,只是用引領的方式提出了一個整合性問題“誰想說一說你的發現和感受?”,這和傳統的做法不一樣,傳統的語文教學,總是老師提出幾個具體的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教師解讀替代了學生的解讀,學生是教師的附庸,那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潛能,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學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進文本。問題應該讓學生自己讀出來。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師:從這句話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這是一位很為別人著想的老人。
師:從哪可以看出來呢?
生:因為句子中說“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就是說老人無論自己有什么著急的事,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就一定會把搭石擺好。所以我說這是一位很為別人著想的老人。
師:有理有據,說的不錯。從這個場景中,你還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覺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師:理由呢?
生:因為這位老人寧可自己先不趕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擺好。從這我能看出這位老人非常善良。
閱讀是對話的過程,當學生要把自己的體驗交流出來的時候,教師要認真的傾聽,并且從傾聽中捕捉信息,恰當地評論、點撥,引發學生深度地思考。
師:那請同學們看這兩句話。(多媒體出示)
1.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