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2、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課件輔助),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 知的興趣。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1、 了解恐龍的不同特點,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 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教學準備:教案、課件。
板書設計:飛向藍天的恐龍
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許許多多年后……億萬年前
第一種恐龍 龐大家族 恐龍中的一支 飛向藍天
一、 預習探究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篇新課,課題叫做……
(板書:飛向藍天)
同學們,看到老師寫的:飛向藍天,你會想到什么?
學生回答:(鳥,飛機等;如果有同學回答恐龍,表揚他課前預習了課文。)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 飛向藍天的……恐龍!
(板書:恐龍)
同學們:我們知道的恐龍沒翅膀,怎么能飛向藍天呢?恐龍怎么能飛到天上去呢?恐龍還會飛呀!)
(出示幻燈片,激發學生興趣)
二、合作交流
自由朗讀課文,感悟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大量的化石顯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來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學家們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學家們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過程。
三、品讀體驗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內容:
⑴ 第1自然段 鳥與恐龍的關系?
(學生鳥是與恐龍進化的)
最后一句話(埋下伏筆,后面回頭處理“一支”“漫長”的準確性)
⑵ 這一段怎樣引出觀點的?
(把恐龍與鳥類作比較)
(結構相似的“骨骼化石”做一個幻燈片對比)
(3) 學生討論: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引出“畫龍點睛”,引申這個成語的意思,由此推出“有羽毛的痕跡的化石”的重要性。
2、指名朗讀課文第二部分,師生共同探究這一部分:
做成幻燈片,讓學生直觀的了解恐龍分支,演化過程。
(1)、老師坦承自己不明白恐龍是怎么進化的,讓學生自讀,給老師講解演化過程。
老師出示幻燈片,學生根據提示復述演化過程。
(2)、處理“毋庸置疑”意思 (毫不懷疑)
引導學生以毋庸置疑的語氣讀科學家的推測。
(3)、這一部分主要是科學家假設猜想恐龍向鳥兒進化的過程。
(注意: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年代進化成鳥兒;并不是所有的恐龍都在向鳥兒進化!)
問:是所有的恐龍都進化成鳥兒了嗎?
學生:不是,是 一支 漫長
體會作者的用詞準確。
3、 學習第三部分
老師:誰能說說“希望能重現這一歷史進程”這句話飽含的信息?
學生回答,教師指正。(通過化石重現)
四、鞏固延伸
課文假想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作者說明簡潔、意思表達完整、準確,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激發了我們探索自然的興趣。希望同學們在此啟迪下,將思緒放飛藍天,去探索大自然以個又一個奧秘,為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
課后作業:收集更多恐龍資料與同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