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用生動的語言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jù)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很小恐龍的后裔。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既是整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情分析】
10歲左右的孩子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但并沒接觸太多的科學知識,因此,本文的教學應結合這一實際來展開。對于恐龍的了解,農(nóng)村學生沒有大量的資料,尤其對恐龍的演變過程,學生了解很少,所以資料的補充應作為學生的重要學習環(huán)節(jié)。同時,在語言文字的體會上,四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理解詞、句的能力,但還需要作進一步訓練。
【遠程教育資源分析】
遠程教育資源網(wǎng)中,四年級語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一頁中為我們提供了:教案示例、媒體資源、探究活動、習題精選、擴展資料等豐富的教學資源,依據(jù)教學實際的需要,我著重選擇了讓學生感興趣的影音、圖片,為教學活動服務。
【設計意圖】
為了突破本課“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和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這一重點,力圖以“直擊重點段”的方式,采取讀──說──讀的過程來達成這一目的。在這一思想指引下,根據(jù)我班學生的實情,我對這一思路和設計進行了一定的調(diào)整:一是對課文設計中的“理清課文線索”作重點處理,強化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二是在體會用詞的準確性上,將復述作為體會用詞準確性的方法;三是在設計上,讓學生背誦感興趣的部分,讓孩子們積累、內(nèi)化;四是在拓展學習中,主題活動是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而設計。力圖從這四方面突破重點,化解難點,內(nèi)化知識。第一課時的設計以學生初步理解字、字,整體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興趣為主。第二課時設計應以重點段的學習為主,理解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tài)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過程與方法:通過詞組積累,來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興趣。
教學重點
1、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2、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有關恐龍資料片,激趣導入。
2、自讀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質(zhì)疑。
二、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感知
1、學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在文中勾畫生字詞,自主學習生字詞,標出自然段。
(1)學生畫出生字詞,借助拼音或工具書把生字詞讀準確,運用已學方法識字。教師巡視了解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