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精選15篇)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本學期學到的閱讀方法,認真閱讀課文,體會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樂于與同學討論疑難問題交流閱讀體會。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了解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跡,感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暢想科學技術。
4.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資料,以幫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
5.能聯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感受及未來。
6.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產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關于恐龍的課文,我們一起寫“恐”這個字。“恐”是生字,上面是一個“鞏”,下面是一個心字底,當你看到心字底時,你想到了什么?(很恐怖、很害怕、可怕的恐龍等等)“心字底”表示這個字常常和心情有關系。隨機板書:恐龍。
大家了解恐龍嗎?誰能簡單介紹一下?(2-3人)
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恐龍(2種)的圖片,想看嗎?——認識它嗎?大聲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龍、馬門溪龍)。
看過了圖片,恐龍在你的腦海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難怪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最初把它叫做“恐怖的蜥蜴”!
當你看到“飛向藍天”這四個字時,你又想到什么?(出示兩幅鳥的圖片)是啊,鳥類是我們心中輕靈自由的天之驕子。
這篇課文的題目卻是“飛向藍天的恐龍”(加上“的”字)當你第一次看見到課題時,你產生了什么疑問?板書:問號
看來大家的疑問時一致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號吧。齊讀課題。
(二)檢查自學,學會字詞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其中有些不好讀的詞語和句子,我們先來認讀兩組詞語。
1、出示詞語:
笨重遲鈍茹毛飲血龐大家族形態各異兇猛異常
輕靈敏捷五彩斑斕身體輕盈凌空翱翔天之驕子
請大家自由讀一讀。(糾正字音ǔ)
請兩位同學分別讀一讀這兩組詞語。我們一起來讀。
當你讀了第一組詞語時,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讀了第二組詞語呢?
2、這樣不相干的兩組詞語、這樣兩幅不相干的畫面,卻有著很深的親緣關系呢!
3、課文中除了有生僻的詞語外,還有難讀的句子,老師找到了兩個長句子。誰會讀?自己試一試。指名讀,提示:注意句子中的停頓。齊讀。
(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終于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三)學文:
1、字詞、句子都能讀準確了,現在可以來解決大家剛才提出的問題。(出示:“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請大家認真讀讀課文,哪個自然段能回答這個問題?(第四自然段)
2、那就讓我們一起把目光聚焦在第四自然段。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劃分處恐龍飛向藍天經歷了那幾個階段?(師巡視,指導)
誰來說說“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相機板書:第一種恐龍、龐大的家族、一些獵食性恐龍。
請大家看黑板: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的后代繁衍出一個龐大的家族,在這個龐大的家族中有一些獵食性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終于飛上了藍天。(師邊說變畫箭頭)
3、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誰來讀讀第一句?
你能想象到第一種恐龍的樣子嗎?給大家說說它可能什么樣?
真奇怪!兩億三千萬年前的恐龍,我們沒有見過,你怎么能這樣清晰的想象出來?
是啊,狗、鴕鳥我們都見過,這種用我們都熟悉的事物來描寫我們從未見過的恐龍,就能使我們很容易的想象它長什么樣子。
這種說明方法就叫“類比說明”(板書:類比)
同學們,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卻和狗一樣大小,多有趣呀!請你體會著再來讀讀這句話吧!
4、作者又是怎樣向我們介紹恐龍龐大的家族呢?請大家自己讀讀第二句,一邊讀一邊用序號標一標有幾類恐龍?指名說。(六類,分別說一說)。六個“有些”寫出了恐龍龐大家族的形態各異。
對照文中的句子,在讀讀老師出示的句子(出示句子,句中分號故意變為逗號)你有什么發現嗎?(若無發現,教師提示:同學們,標點符號也不能放過啊)
為什么每兩類之間用分號隔開?(句子變色)大家先讀讀第一個分句,寫什么?這都是講他們的行走方式。第二個分句呢?第三個分句呢?
本來是六類,現在根據恐龍的共同特點,又將這龐大的家族分成三大類,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說明”。(板書:分類)六個有些,三個分句把恐龍這個龐大的家族清楚明白的展現了出來!
而認真讀書的同學還會有新發現的!自己再讀讀句子,每個分句除了有共同點還有不同點呢!你發現了嗎?每一個分號中的兩個語句描繪的又是相對的形態,這種說明方法叫“對比說明”。(板書:對比)
你能通過朗讀把恐龍這個龐大的家族展現出來?(出示正確句子)
如生讀不出,指導朗讀:你覺得恐龍家族夠不夠龐大?是呀,(范讀有些…有些…)想象著它們的形態各異,你一定能讀好!
我們一起來讀,老師讀前面的部分,下面的部分,男生讀藍色,女生讀紅色。我們可一定要讀出這龐大家族的形態各異啊。
5、在這龐大的恐龍家族中,有一些獵食性恐龍變得越來越像鳥類了。請大家自己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比較一下,看看老師改動后的句子是否更簡單更準確?說說理由。
是啊!這不是幾百年幾千年間就能發生的變化,而是千萬年,甚至上億年間的變化,怪不得“逐漸”不能少,“越來越”也不能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課文中還有像這樣用詞準確的地方呢,請大家讀一讀本段后面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畫。指名讀句子并指出用詞準確的詞語及理由。
6、同學們,有些科學家認為樹棲恐龍演化成為鳥類,還有些科學家認為在地面上奔跑、長毛的恐龍演化為鳥類,這兩種假說,都是科學家的推測,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說說你同意哪一種說法?
是啊,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接近事實真相,需要大量的證據,現在已經有了化石提供的證據,請同學們自讀第二自然段,如果有問題的話,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預備方案)
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隨機出示句子:遼西的發現——涂上了“點睛”之筆)這幅畫卷是什么?為什么說這是點睛之筆呢?
是呀,科學依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證據,科學家依靠的是實實在在的考證。(出示作者圖片)
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隨著大家知識和閱歷的增長,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你們中的哪一位就會解開這個謎!(把問號改為感嘆號)
六、板書設計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一種恐龍
龐大的家族
其中的獵食性恐龍
飛向藍天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⒈會認7個生字,學會13個生字,理解形態各異,繁衍,茹毛飲血等詞語。
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⒊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體會文中正確生動的語言,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預設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⒈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板書課題。
⒉學生質疑:恐龍是怎樣飛上藍天的飛向藍天的恐龍是指哪些恐龍。
大家心中的問題,只有仔細讀書才能發現。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⒈讀書要求:①讀準生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②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⒉學生交流讀書收獲
過渡:是啊,科學家們根據研究向我們提出了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這一假說,他們在大量化石顯示中發現: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板書:漫長的演化)恐龍是如何飛翔藍天的寫在課文的哪一自然段中(第四自然段)
你是根據哪一自然段知道的(讀好第三自然段)
三、自讀自悟,精讀第四自然段
⒈請幾個學生朗讀,默讀,想想這段話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恐龍
⒉出示文本交流:
⑴文本一
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腿支撐身體。
這句話,你知道什么作者是怎樣寫的。
⑵文本二
數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恐龍像它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則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
①讀,理解繁衍茹毛飲血的意思
②寫了哪些類型的恐龍(大小行走方式性情)能不能把分號改成逗號
③用什么方法寫的
過渡各種各樣的恐龍奔跑的,行走的,笨重的,小巧的,溫順的,兇猛的這真可以算是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④讀出情感
⑶文本三
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著鱗片或鱗甲。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樹上生存。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之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并最終能夠主動飛行。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飛行并非始于樹棲生活過程。他們推測,一種生活在地面上的帶羽毛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不管怎樣,有一點毋庸置疑: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①課文是怎樣介紹獵食性恐龍的,與鳥兒有什么相似之處
②讀文后填空
一些獵食性恐龍身體_________體表__________有一些轉移到_______在樹木間________具備_________最終____________。有些科學家推測,一種生活在_________,在_________學會了飛翔。
③引讀師:正因為一些獵食性恐龍身體
生:逐漸變小,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
師:科學家覺得他們中的一些種類可能
生:為了躲避敵害或尋找食物而轉移到了樹上生存。這些樹棲的恐龍在樹木間跳躍,降落,慢慢具備了滑翔能力,最終能夠主動飛行。
師:有些科學家推測
生:一種生活在地面上的帶羽毛的恐龍,在奔跑過程中學會了飛翔。
④換詞讀:所以,不管怎樣毋庸置疑(不用懷疑肯定有理由相信)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⑤播放恐龍演變鳥的短片
⑥這是一篇科普文章,既有知識性又有科學性。這節課我們了解了一些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知識,現在來看看作者在寫這段話的時候,你覺得哪些詞語用得特別準確。比如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腿支撐身體。這里大約兩億三千萬年前寫出了恐龍出現的時間,大約表示不確定的數。
學生尋找:(逐漸其中一些可能慢慢推測……)
通過朗讀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⒊作者在寫恐龍的一支演化成鳥兒的過程,說說是按什么順序介紹
過渡:是啊,這個演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兩億三千萬年前的第一種恐龍到數千萬年繁衍成的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一些種類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變成了鳥類,在億萬年前飛向了藍天。
生齊讀課: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⒋總結全文,激發探索精神
師: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你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說說你的想法。指名答。
師總結:同學們對未來寄予了厚望,你們說得好,隨著越來越多恐龍化石的發現,給科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幫助,他們不斷探索,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現在已經能夠形象直觀地再現恐龍生活的畫面,演化的過程,滅絕的原因。讓我們一起走進恐龍世界去感受科技的魅力吧。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生字,會讀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說明文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重難點: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喜歡恐龍嗎?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它留下很多謎等著我們解開。這節課中古時期的恐龍來到我們的教室,你們高興嗎?請你們大聲喊出他們的名字。(課件播放幻燈片)
2、恐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映像?
3、出示課題,板書課題。引導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同學們讀課文后,對解開自己的疑惑一定會有幫助。(課件出示自讀提示)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檢查預習情況:
(課件出示生字詞)出示拼音拼讀生字,去拼音讀詞,開火車讀詞。
挑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讀。
同位說說自己的識字方法。
3、指導寫字——鴿,盈
請同學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和同桌說說怎樣才能把這個字寫好。指名說。
師范寫,學生學寫。
生生評價寫字效果。
4、再讀課文,相信你會把課文讀得更加流利。注意讀好關于描寫恐龍和鳥類的詞語。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課件出示:五彩斑斕
凌空翱翔
輕盈
茹毛飲血
笨重
遲鈍
這名讀詞,男女生對比讀,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是的,鳥類和恐龍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科學家卻發現了他們二者有關系。在課文的第一段科學家得出了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結論。請你快速讀課文第一段,用筆畫出這個結論。
3、指名讀。(課件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
4、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5、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
通過對比讀你認為哪一件話更好?說出理由。
教師總結:本篇課文是科學說明文,字里行間體現出了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度,用詞準確是這篇課文的特點之一。同學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細細體會。
四、學習課文第二段。
1、科學家得出結論就,一定會有充分的證據。那么他們掌握的證據是什么呢?
2、對!就是化石。課文第二段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家的論據。請結合導學案的課內探究第一題自主完成第二段的學習。(課件出示課內探究第一題)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科學家提出了什么假說?用——劃出來。課文哪些句子寫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事實”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3、自主學習。
4、在小組內討論,教師指導。
5、匯報,科學家提出的假說。板書:提出假說。并相機理解什么是假說。
6、匯報,事實依據。板書:尋找證據。理解欣喜若狂。指導讀好科學家的興奮之情。
7、師提出一個世紀是100年,從19世紀到20世紀末,將近200年的時間,科學家們代又一代為找到化石而努力。他們曾經為了科學研究工作爬上深山,卻沒能尋得化石,如今卻在我國遼西找到了。他們曾經為了科學研究工作潛入海底,卻沒能尋得化石,如今卻在我國遼西找到了。他們曾經為了科學研究工作走過沙漠,卻沒能尋得化石,如今卻在我國遼西找到了。遼西的發現多么重要,課文中的哪個詞語,體現了它的重要性?理解“點睛之筆”。師解釋,畫卷就是科學家工作的歷程。
8、我們知道了結論,可是探究結論的過程是多么艱辛,我們齊讀1、2自然段,體會這一歷程吧。
9、板書:得出結論。
五、總結:
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假說,為了證實假說,科學家們歷經千辛萬苦尋找證據。最后得出結論。那么科學家又是怎樣推演了恐龍的一支變成鳥兒的歷程呢,我們下節課學習。
六、布置作業
在作業本上工整書寫漢字。
找出課文中你認為用詞準確的句子讀一讀。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課文,理解詞語意思。
2、理解文章,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性,學習抓住關鍵詞,聯系上下文來學習課文的方法。
3、培養學習科普文章的興趣。
4、通過品讀重點詞句,了解恐龍與鳥類的相似之處。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學習并積累詞語。
2、抓住關鍵詞,體會科普性課文用詞準確性。
教學難點:
通過推敲詞語,感受文本語言表達的嚴謹。
教學過程:
一、觀看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1、板書“恐龍”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恐龍,瞧,遠古時代的恐龍正向我們走來。出示恐龍的圖片
師:看了這些恐龍,你腦海里對他們有什么印象?(神秘、龐大、兇猛、笨重)師:同學們看得真仔細!恐龍已經滅絕了,但是它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迷,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篇關于恐龍的課文。齊讀課題。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師: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恐龍怎么飛向藍天的?為什么要飛向藍天?哪些恐龍飛向了藍天?)簡單板書所提的問題。
師:這些問題提得非常有意義,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大意
1、按要求初讀課文
師:請大家打開書本,按要求認真讀課文。
出示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詞,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文章中有大量描寫恐龍和鳥類的詞語,讀準這些詞語;思考剛才我們提出的問題。
2、詞語學習
出示詞語,開火車詞語,糾正讀音;齊讀詞語,每個一遍。
師:從這些詞語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第一行詞語寫恐龍,第二行寫鳥兒)帶著不同的語氣讀詞語,男生第一行(沉重),女生第二行(輕快)。
3、理解文章大意
師:課文我們已經讀過了,對于剛才我們提出的問題,你能用自己的話來簡單說說?
(身體輕盈的小型恐龍飛向了藍天;為了躲避天敵飛向藍天)
三、品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師:看來同學們對這些問題都很感興趣,其實對于這個問題,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個句子都給我們概括了。快速讀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這個句子,把它畫起來。
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師:這個結論真是不可思議啊,通過這句話,你明白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說說。師:恐龍的演化是在什么時候?(中生代時期)
師:大家了解中生代時期嗎?(出示圖片)看,這就是中生代時期,那是到處都是什么?(恐龍)是啊,中生代時期,是由恐龍主宰的,那時候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恐龍,所以又叫恐龍時代。
師:猜一猜中生代時期離我們現在有多久了?(出示資料)師:整個中生代時期大約有一億八千萬年左右。(板書)對這個數字你有什么想說的?
師:所以課文里用了哪個詞語?(漫長)這個詞語能不能去掉?(不能)一起讀一讀這個句子。
師:這個句子中還有哪個詞語也很重要,是絕對不能缺少的?(一支)師:什么是一支?(一部分,恐龍中的一小部分)
師:只有恐龍中的一小部分最終變成了鳥兒,所以一支這個詞也很重要,再一起讀一讀這個句子,關鍵詞語重點讀。
師:學到這兒,我們發現課文中的一些詞是用得非常準確的。同學們也要學會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來學習的這種方法。拿起書本,我們一起合作來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男生讀恐龍的句子,女生讀鳥兒的句子,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讀。
2、學習第二自然段師:鳥兒是由恐龍的一支演化而來的,那科學家們什么憑什么來推測出這個結論的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讀的時候也可以把你認為重要的句子劃一劃,或者在旁邊做個記號。
師:科學家提出恐龍和鳥類有親緣關系的依據是什么?(骨骼結構相似)
師:我們來看看恐龍和鳥類的化石圖片。恐龍和鳥類在骨骼上有相似之處,誰最先注意到?(赫胥黎)一起叫一叫他的名字?
師:因為兩者骨骼結構相似,所以科學家們提出鳥類和恐龍親緣關系的假說,并且在后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假設,是什么?(出示句子)師:提出了假說后就要尋找證據。
師:終于,在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找到了保存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個時候,科學家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欣喜若狂)
師: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開心得快要發狂了)為什么會欣喜若狂?(找了很久)找了多久?(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200年來首次發現。在這個200年來,他們把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可能找了哪些地方?(海洋、沙漠、森林)最后,終于找到了,能不開心嗎?誰來讀一讀這個句子,讀出欣喜若狂的感情。
師:是啊,這個發現不得不說是偉大的。齊讀句子“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師:這個句子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師:點睛什么知道,畫龍點睛,把龍的眼睛畫上去龍就活了,所以點睛之筆指的是什么?(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師:“點睛之筆”是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科學家們提出鳥類由恐龍演變而來的假說,始終缺少有力的證據,遼西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該項工作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加速了此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它是“點睛之筆。”師:那恐龍究竟是什么飛向藍天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詞語,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背誦自我感興趣的段落。
3、有條理的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恐龍的演化過程,激發探索求知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件(恐龍的有關資料、文章的相關段落。
設計理念:
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用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本課時,緊緊圍繞“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這一問題,設計了課件、學習表格,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邊讀邊悟,透過重點詞句的分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學會學習,激發其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走近恐龍,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由恐入題,引出恐龍,由恐龍導入課題。從學生最熟悉的生字入手,既學習了生字,又考查了學情,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師:請看黑板(教師板書“恐”)誰來讀?看到“恐”你想到什么?(恐懼、恐怕、驚恐、恐龍)說說你對恐龍的了解。
生:(交流搜集的資料。加深對恐龍的了解。)
師:是呀,說到恐龍,人們往往想到兇猛的霸王龍或笨重、遲鈍的馬門西龍,那他們和輕靈的鴿子、五彩斑斕的孔雀這些在藍天自由飛翔的鳥兒有什么關系呢?(教師相機板書“鳥”)這天我們就來學習(教師板書課題)
師:齊讀課題《飛向藍天的恐龍》。
讀得再抒情一些
讀得再響亮一些
讀完課題你最想明白的是什么?
生: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
師:那恐龍是如何飛翔藍天的呢?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直奔主題。)
二、走進恐龍,探究演化。
師: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看誰能最先找到答案?
好,誰來說?
生:讀相關段落。
師:找得又快又準,讀得很流利。誰與他的答案相同?讓我們用最美的姿勢最響亮的聲音齊讀。
師:讀完后,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恐龍的形態各異;我明白恐龍的形體變化;我明白恐龍是怎樣學會飛翔的……(學生自由交談)
師:地球上的第一種恐龍大約出此刻兩億三千萬年前,數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形態各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各種各樣的姿態。
師:恐龍到底有哪些形態呢?(學生齊讀投影)有些,有些則
師:你明白了恐龍的哪些形態?(指名回答后,再次齊讀投影。)
師:有些恐龍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則”是什么意思?
生:不一樣
師:對,不一樣,就用這個“則”字強調。比較不一樣,會用“則”強調,也能夠用自我的語氣,語調來強調(誰來讀)這句話介紹了恐龍的哪種形態?(行走),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其他兩類。
師:誰來總結?(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身材、性情)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明白嗎?讀書要把書讀薄,看,課文介紹了恐龍的六種形態,我們透過分析給概括成了三類,一下子變薄了,也好記了。有這種潛力的同學請大聲朗讀。(自由背誦)會背嗎?(出示表格,根據學生的回答填寫表格。)我們明白恐龍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難道只有這些形態嗎?
生:(聯系自我已有的知識回答)有些恐龍,有些恐龍則(提醒學生仿照文章的格式說一說其他的形態)
(設計意圖:進行閱讀教學,必須要多讀少講,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比較多的`時光留給學生讀書,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順學而導,以學定教,由輕聲讀課文再至默讀課文,引導學生練習默讀,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師:同學們的知識可真多。請看(課件播放:在《愛不會絕跡》的音樂中觀察恐龍的形態)你看到了什么?是呀!恐龍這個龐大的家族,又有什么變化呢?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請之后讀)
(設計意圖:選取學生熟悉的動畫片主題曲《愛不會絕跡》,勾起學生對恐龍的記憶,同時在簡單的音樂中進行課間休息。)
生:齊讀
師:恐龍的形體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生: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越來越長,能像鳥翼一樣拍打;它們的體表長出了美麗的羽毛,不再披著鱗片或鱗甲。
師:這是恐龍的形體變化(板書)骨骼,身體;腦顱,行動(填空練習)
不僅僅如此,它們還學會了飛翔。
生:齊讀相關段落。
師:不管怎樣,有一點(出示課件,學生齊讀)
師:毋庸置疑,什么意思?
生:不用懷疑。
師:毋庸置疑,就是不用懷疑。為什么我們能這么肯定地說,有證據嗎?
生:有
師:那是什么?
生:化石。
師:是呀。早在19世紀,英國學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研究了超多恐龍與鳥類化石之后,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但相關化石一向沒有找到。直到20世紀末期
生:在課文中找出相關段落齊讀。
師:(投影出示再讀)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化石是首次發現,是在遼西發現……(學生交流)
師: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
生:高興到了極點,就要發狂了。
師:研究者們為什么會如此地高興?
(設計意圖:由點帶面,透過重點詞語的理解,感受科學家的艱辛與執著。)
生:自由交談。
師:同學們,一個世紀多少年?
生:一百年。
師: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末,接近2個世紀,他們找了近200年,時光。在這200年的時光里,科學家們在干什么?
生:尋找證據:化石。
師:那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會到哪些地方?他們會到,會到還會到
師:會遇到哪些困難?(學生想象交流)時光之久,困難之多,怎能不讓他們欣喜若狂。帶著這種感覺再讀?
生:齊讀: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
師:請打開課本152頁,看,這就是遼西發現的化石。如果你是研究者你會大聲的向世界宣布如果你是一位科學家你會如果你是古生物學者你會這一切太讓人激動,太讓人欣喜若狂,所以遼西的發現,齊讀二段最后一句(理解“點睛之筆”)此時此刻你想對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們說些什么?
生:你們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感動……
師:是呀,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投影出示語文園地八的日積月累)
生:學生齊讀。
師:這就是科學工作者的精神,堅持不懈,孜孜不倦,只有這樣才能探索宇宙的奧秘,恐龍的奧秘還有很多,如果你想對恐龍有更深的了解,你能夠看《恐龍的世界》(介紹書),此外在許多電影中也會發現恐龍的足跡《金剛》……
三、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師:這天我們學習了恐龍的演化過程。透過學習我們明白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6
目標分析:
1、體會科普文用詞準確的特點。
2、感受科學家的辛苦研究的過程。
3、讀準兇猛、笨重、遲鈍、凌空、不僅、頓時、描繪、鴿子等詞語。區分頓鈍的寫法,明白凌空的含義。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家的辛苦研究的過程。
教學重點:
體會科普文用詞準確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辨析導入
1、出示恐龍和鳥的圖片,說起恐龍,說起鳥類,你想到了什么?
2、科學家告訴我們,齊讀出示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你讀懂科學家的'話了嗎?一位朋友轉述了科學家的話,我們一塊來看一看。你認為有什么不妥嗎?出示: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學生發現一支漫長的不能少,談為什么。
瞧,科學家用詞多準確啊!科學家們無論在研究工作中還是在文字表達中,都嚴格遵循著認真、準確的原則。真值得我們學習。
3、今天,我們也要遵循這個原則一塊跟著科學家們探索恐龍世界的一個秘密。(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大聲朗讀全文,把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
2、出示詞語:
兇猛笨重遲鈍茹毛飲血輕靈五彩斑斕凌空翱翔敏捷輕盈
師:讀著這兩類詞語,你發現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個詞能概括兩者的不同。
出示二者似乎毫不相干,結合這些詞語你能說說,恐龍和鳥在哪些方面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三、細讀課文
1、剛才我們說到科學家們得到一個推論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科學家們是怎樣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記錄科學家研究的過程:(板書)
早在19世紀引起注意
之后研究大量化石
提出假說
3、圍繞假說,質疑理解。
(1)科學家們提出了什么假說?出示句子:
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后,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
理解血緣關系和后裔的區別,從很可能體會用詞準確。
(2)為什么這個假說在科學界立不住腳?到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話。
(3)這種還未得到證實,未找到證據的理論就叫假說
4、繼續交流:記錄科學家研究的過程(板書)
20世紀末期首次發現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
這次發現意義重大,科學家們更是欣喜若狂,你能理解科學家的心情嗎?如果你是科學家,面對這次重大發現,你想說些什么?
5、交流,創設情境,師引讀:
師: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研究終于得到了同行們的認可。
師:幾代科學家們風餐露宿,上山入地,多少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尋找這樣的一塊化石,如同大海撈針。
師:這枚小小的化石帶人們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大大加快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步伐。
6、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如何通過朗讀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
出示句子: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本來指什么?點睛之筆在文中又指什么?
7、看了科學家們的研究過程,你體會到了什么?
正像同學們說的那樣,在這漫長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有生活上的困難,有技術上的困難,有資金上的困難,但他們從沒有放棄過。而今他們的研究有了這么重大的突破,你想對科學家們說些什么?請你寫下來。
四、小結提升,質疑引出下節課內容。
1、今天這節課,我們不僅目睹了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的過程,還領略了他們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我們再來看看這凝聚了科學家心血的研究成果吧,齊讀第二段。
2、如果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今天來到我們的課堂,你想向他了解什么?
小結: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讓我們下節課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
3、布置課外作業:同學們可以通過網絡、書本等渠道了解一下恐龍的一些知識。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弄明白課文的重點詞和句子。
2、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4、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2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談談自己對恐龍與鳥的認識和了解。
2、恐龍與小鳥無論從外形或是生活習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異極其懸殊的動物,萬萬沒想到小鳥竟然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想知道科學家是怎么發現的嗎?讓我們到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去尋找答案。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2、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⑴ 請一組同學開火車讀一讀,一個人讀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⑵ 讀后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① 科學家是怎么發現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的呢?
② 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即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三、理清層次,分析結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顯示,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成了飛翔的鳥兒。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學家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學家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四、學習生字新詞
1.出示生字新詞。
2.提自學要求:學生字的音、形,根據課文內容理解新詞意思。
3.分別抽讀生字,說形和詞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飛。
遲鈍:(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活。本文指白門溪龍(見圖或形)
不僅……而且 結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進一層)
敏捷:動作等迅速靈敏。本文指一些獵食性的恐龍,身體逐漸變小,長得越來越像鳥類,行動迅速靈敏。
五彩斑斕:顏色燦爛多彩。
親緣關系:血緣關系。如:你和爸爸、媽媽或親妹妹,有血緣關系。
后裔:已經死去的人的子孫。本文指鳥類可能是小型恐龍的子孫。
欣喜若狂:非常的歡喜快樂。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們發現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能證明恐龍演化成鳥類,而非常歡喜快樂。
演化:演變。本文指恐龍演變鳥類。
繁衍:逐漸增多
鳥翼:鳥類的飛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無須懷疑。
五、讀全文。
六、作業:抄寫生字、詞。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弄明白課文的重點詞和句子。
2、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4、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課時】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2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談談自己對恐龍與鳥的認識和了解: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詞語:笨重、遲鈍和輕靈、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龍與小鳥無論從外形或是生活習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異極其懸殊的動物,萬萬沒想到小鳥竟然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想知道科學家是怎么發現的嗎?讓我們到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去尋找答案。
3、齊讀課題:
板書:
飛向藍天的恐龍
(設計意圖:揭示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同時也向學生開啟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看誰讀得準:
“凌”讀línɡ,不要讀成lín;“嶄”讀翹舌音。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⑴請一組同學開火車讀一讀,一個人讀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思考。
⑵讀后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①科學家是怎么發現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的呢?
②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
(即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
三、深入局部,品讀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⑴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研究者們欣喜若狂的發現: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研究者們的發現。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恐龍與鳥類在骨骼結構上相似的地方展示。恐龍與鳥類有親緣關系及恐龍應該長羽毛的證據作一一展示。
⑵讀句子,體會研究者們的喜悅:
自己小聲讀句子,結合課文想想,你認為這些發現有什么作用?
理解句子: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深知認真、細心、不懈的`努力會給人們帶來成功的喜悅。)
2、品讀感悟,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
⑴同桌采用對比朗讀法朗讀第四自然段。
⑵在這段中,你讀懂了什么?相機進行教學: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恐龍變化的時間是漫長的;恐龍的特點是多樣的;繁衍生息的情況看恐龍家族是龐大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表格內容:
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恐龍的龐大家庭時間順序繁衍生息的情況它們的特點作者說明的方法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大小似狗,形態如鴕鳥
數千萬年后形態各異的
龐大家族有的兩足奔跑有的四足行走有的身長幾十米,重達數十噸有的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的兇猛異常,茹毛飲血有的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其中的)
獵食性恐龍身體漸小,越來越像鳥類骨骼中空,身體輕盈腦顱膨大,行動敏捷前肢漸長,像羽冀,會拍打體表長出羽毛,無鱗片或鱗甲轉移到樹上生存,漸漸具備滑翔、飛行能力
⑶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根據課文展開豐富、合理的現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再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說一說。
①先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說說,教師巡視引導。
②抽說,有不同意見,師生再談、再說。
③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⑷同學們,是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演化成了鳥類呢?是哪一類恐龍演化成了鳥類?這個演化過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理解句子: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從這一句中帶點的詞,同學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在語言的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課文中還有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這個特點?
(設計意圖: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四、總結全文,激發探索欲望
過渡:
科學家們經過百年的努力研究,幫助我們了解了體態笨重的恐龍最終變為輕盈靈活的鳥兒演化過程,這一切凝結著他們多少寶貴的心血啊!但他們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們心中還有一個更為美好的愿望呢?
1、齊讀最后一段。
2、億萬年前,一種帶羽毛的恐龍脫離同類,飛向藍天,演化出今天的鳥類家族。“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你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說說你的想法。
3、討論:
以恐龍化石,科學家能推出恐龍成鳥類的演變過程。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2個生詞。正確讀寫“恐龍、兇猛、輕盈、敏捷、毫不相干、形態各異、茹毛飲血、毋庸置疑”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背誦自己感興趣的語段。
3、練習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弄懂課文內容,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難點: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PPT出示恐龍圖片
2、同學們,看,今天老師把誰請到了我們的課堂?誰來說說你對這種生物的了解?是通過什么方式了解的?
預設:
你研學旅行時參觀了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看到恐龍塑像。研學旅行,讓你受益匪淺。
你看了動畫片《恐龍世界》,了解了恐龍掌控地球達1億6千萬年之久。你很會學習呀!
你給大家推薦的是《DK兒童恐龍百科全書》,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你進步非常大!
3、提問:有誰知道恐龍名字的來歷?老師出示資料,簡介。
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1804—1892),研究化石,發現其中的禽龍,巨齒龍和林龍,體形巨大,腿呈柱狀,只是行走時腹部貼著地面,一副匍匐前進的樣子,于是,就給它們取了一個新名字,dinosaur英['dans]“恐怖的蜥蜴”。我國科學家則把它簡捷地翻譯為“恐龍”。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寫出它的名字。
4、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課文是31課,題目是?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我從你的朗讀出聽出了疑問;我從他的朗讀中聽出了驚奇。究竟是怎么回事?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的學習吧!
二、檢查自學
1、PPT出示兩組詞語:
輕靈敏捷五彩斑斕身體輕盈凌空翱翔天之驕子
笨重遲鈍茹毛飲血龐大家族形態各異兇猛異常
2、談話:這首課文中的兩組詞語,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畫面。
3、指名讀,全班交流。讀了第一組詞語,你腦海中出現了哪類生物?讀了第二組詞語呢?
4、一個天上,一個地上,看似毫不相干的兩種生物有著什么密切聯系呢?
三、概括全文
1、“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這樣說。科學家研究了大量的化石,猜出了什么結論呢?
2、自由讀課文,找找科學家做出了什么推測,把結論畫下來,多讀幾遍。
科學家經過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3、幻燈片出示中心句和比較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準確性。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變成了鳥兒。
四、學習復述
(一)整體感知
1、談話: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讓我們閉上眼睛,聽著音樂,穿越時空隧道,去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恐龍的演化過程吧!
2、聽課文朗讀。
3、會讀書的孩子,能把長的讀短了。請同學們用心去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讀好后想一想這一自然段講了些什么?
4、全班交流。
(二)填寫表格
1、小組合作
略
2、質疑問難。
(三)學習復述
1、復述第一種恐龍。
談話;第一種恐龍,大約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離我們太久遠,聽了他的復述,你能想象出它的樣子嗎?怎么想出來的?(學習作比較介紹事物)
2、復述恐龍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
這一句好長呀!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恐龍家族是龐大的,恐龍家族形態各異?(分類別作比較)
練習表達:假如你是這龐大家族中的一員,該如何進行自我介紹呢?請試著說一說。
3、復述一些獵食性恐龍的形體變化。
提問:龐大的恐龍家族都能飛上美麗的藍天嗎?讓我們把第四段中描寫獵食性恐龍的句子反復讀一讀,說說他們的形體發生了什么變化?看圖說一說。
4、復述恐龍學會飛翔的過程
談話:外形像鳥,不一定能飛上藍天。只有具備飛翔的本領,才是真正的鳥類。恐龍是怎樣具備飛翔能力,科學家做出了幾種推測?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用自己的話邊說邊表演。
5、同學們,看著表格,用自己的話再說一說,科學家是怎樣推測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的。
五、課堂小結
1、恐龍飛向藍天,好一個漫長的、奇妙的過程!你通過學習有什么收獲呢?
2、據老師了解,到目前為止,恐龍是如何演變成鳥兒的這一歷史進程,還不能重現在我們面前,但全世界的科學家仍在不斷的努力,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如果你們也熱愛科學,好好學習,說不定到時實現這一愿望的就有我們四年級的學生,老師期待著……
教材簡析:
飛向藍天的恐龍》這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此刻讀者面前。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弄明白課文的主要內容.
2、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弄懂課文內容,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恐龍這種動物嗎?喜歡它們嗎?課前同學們已查閱了許多方面的.資料。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
聽了同學們的交流,我們都知道了恐龍是一種龐然大物,現在已經滅絕了,然而有誰會想到這種龐然大物會與靈活的鳥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呢?這節課就來解
開這個謎團。
二、整體感知,反饋預習。
1、讀全文(指讀,想:課文寫了什么,你對哪部分內容感興趣。)
2、查生字掌握情況(隨文)
3、指名說說課文寫了什么?
三、精讀重點,領悟寫法。
1、閱讀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學習這一段時,根據討論題,學生自主讀文思考,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2、自由讀文,說說這一段介紹的是什么。(介紹的是億萬年前恐龍的龐大家族)
3、再讀全段,根據課文內容和表格的提示,與小組同學合作填寫下面的表格。
(注:此表格中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取舍,即教師給出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學生合作完成)
4、根據所填寫的表格內容,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樣一個龐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紹給我們的。
5、在這個大家族里,哪種恐龍經過演變飛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用自己的話說說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6 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四、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11
教學點:
1、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2、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凌、嶄
3、注意以下字詞的書寫:鴿、盈
一、質疑導入
1、出示恐龍圖片,這是什么?用一個詞來形容它,你會用什么詞來形容?
2、當你看到“飛向藍天”幾個字,你會想到什么動物?你會用什么詞來形容它?
3、一個那么笨重,一個那么輕盈,你覺得他們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嗎?(我也覺得沒有)但是,它們的.確又有很大的聯系。那究竟有什么聯系呢?現在,就讓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
4、齊讀課題。
二、生字詞。
1、開火車讀——全班讀
2、強調讀音:凌、嶄
3、哪個字容易寫錯:鴿、盈、捷
4、互相檢查
二、整體感悟
1、聽課文錄音,要求:
①聽準讀音
②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反饋
①茹毛飲血(xue)
②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三、精讀第一自然段
1、默讀第一段,思考問題。
很多同學都覺得,其實恐龍和鳥,二者毫不相干,其實不僅是你們,很多人都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迅速閱讀第一自然段,找找鳥和恐龍有什么不同之處,用“ ”劃起來。
2、反饋。出示表格
3、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4、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來通過大量的化石,卻有一個驚人的發現,請問,那是什么?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5、好詞:這里有一個好詞——凌空翱翔,大家用圈起來。
6、談感受,指導朗讀。
(過渡)
四、小結所以,現在我們就知道了,鳥兒和恐龍之間其實是有聯系的。但這究竟是怎么發現的呀?這個問題就等到下節課來解決。
五、作業布置
1、抄寫生字詞。
2、預習課文剩下部分的內容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正確讀寫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積累背誦恐龍的龐大家族;
2、引導學生復述恐龍的演化過程。
教學方法:朗讀感悟法、圖例法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觀看恐龍視頻)
一、導入
1、板書課題并齊讀: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三十一課。
2、出示圖片:請你用一個詞概括你所知道的恐龍?如何讓你說一說小鳥的特點呢?如果這兩種生物間有很親的血緣關系,你相信嗎?
3、指名讀文:在文中找出一句話,說明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4、交流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刪去“一支”、“漫長的演化”讓學生對比朗讀,體會用詞準確。(板書:用詞準確)
二、品讀課文
1、科學家早就發現了這一點,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段,畫出科學家找到的證據。
(1)學生匯報: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
(2)什么是欣喜若狂?科學家為什么欣喜若狂?
(3)出示: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4)什么是“點睛”之筆?為什么是“點睛”之筆?結合前文和資料袋說一說
(5)指名讀:如果你是科學家,你現在心情如何?(欣喜若狂)對比讀一讀
2、以第三段導入:
(1)同學們第四自然段很長,我們該怎樣學習?(分部分學習)
(2)指名分層朗讀:邊聽邊想為什么這樣讀?
(3)學生匯報并板書:指導學生理解兩個“一些”用詞的準確,同時體會范圍由大至小(板書)
3、指名讀第一部分:
(1)你了解到第一種恐龍的哪些信息?
(2)想象恐龍的樣子,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3)指名讀
(4)出示圖片:看了真實的樣子,對比你腦海中印象,再讀一讀
4、默讀第二部分:文中有幾個“有些”?幾個分號?為什么六個“有些”只有兩個分號?
(1)師生合作讀
(2)出示表格填一填(小組討論)
(3)觀察表格:同一分類的兩句話有什么特點?(對比)
(4)男生女對讀、小組對讀
(5)背誦賽一賽:恐龍博物館小小解說員(小組合作背)
5、在這個龐大的家庭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又發生了變化,你從哪兩個詞看出來的這個過程很長?
出示句子:其中,一些獵食性恐龍的身體逐漸變小,長得也越來越像鳥類。
(1)同學們知道鳥類有什么特點?(出示資料)
(2)恐龍身體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3)對比:你有什么發現?
(4)師生合作讀:理清順序
(5)出示圖片:嘗試復述
6、科學家有兩種推測,指名讀一讀;對比圖片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7、不管哪種推測,有一點毋庸置疑,學生齊讀。
(1)什么是毋庸置疑?
(2)帶著肯定的、不用懷疑的語氣再讀。
三、總結升華
1、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終于變成了鳥兒。回顧板書,邊指邊由學生說,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寫文章時非常有條理性。(板書)我們在寫說明文時也要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
2、指名讀最后一段:科學家有什么美好愿望?歷史進程指什么?如何重現。
3、出示文章最后一句:有一個詞出現了兩次,是哪個詞?(越來越)“多”與“近”是什么關系?
4、出示恐龍化石資料,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欲望。
四、作業
必作:和家長說一說恐龍演變成鳥兒的過程。
選作:制作有關恐龍知識的手抄報。
五、板書設計
31、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一種恐龍
龐大家庭用詞準確
一些獵食性恐龍條理性
一些種類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13
學情分析:
學生對恐龍的熱愛是非常熱切的。這課文叫“飛向藍天的恐龍”更是吊足了學生的胃口。
目標分析:
1、體會科普文用詞準確的特點。
2、感受科學家的辛苦研究的過程。
3、讀準“兇猛、笨重、遲鈍、凌空、不僅、頓時、描繪、鴿子”等詞語。區分“頓”“鈍”的寫法,明白凌空的含義。
教學難點:
感受科學家的辛苦研究的過程。
教學重點:
體會科普文用詞準確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辨析導入
1、出示恐龍和鳥的圖片,說起恐龍,說起鳥類,你想到了什么?
2、科學家告訴我們,齊讀——出示“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你讀懂科學家的話了嗎?一位朋友轉述了科學家的話,我們一塊來看一看。你認為有什么不妥嗎?
出示:但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學生發現“一支”“漫長的”不能少,談為什么。
瞧,科學家用詞多準確啊!科學家們無論在研究工作中還是在文字表達中,都嚴格遵循著“認真、準確”的`原則。真值得我們學習。
3、今天,我們也要遵循這個原則一塊跟著科學家們探索恐龍世界的一個秘密。(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大聲朗讀全文,把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
2、出示詞語:
兇猛 笨重 遲鈍 茹毛飲血 輕靈 五彩斑斕 凌空翱翔 敏捷 輕盈
師:讀著這兩類詞語,你發現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中就有一個詞能概括兩者的不同。
出示“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結合這些詞語你能說說,恐龍和鳥在哪些方面“二者似乎毫不相干”?
三、細讀課文
1、剛才我們說到科學家們得到一個推論“近年來發現的大量化石顯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科學家們是怎樣一步一步深入研究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記錄科學家研究的過程:(板書)
早在19世紀 引起注意
之后 研究大量化石
提出假說
3、圍繞“假說”,質疑理解。
(1)科學家們提出了什么假說?出示句子:
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后,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
理解“血緣關系”和“后裔”的區別,從“很可能”體會用詞準確。
(2)為什么這個假說在科學界立不住腳?到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話。
(3)這種還未得到證實,未找到證據的理論就叫——“假說”
4、繼續交流:記錄科學家研究的過程(板書)
20世紀末期 首次發現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
這次發現意義重大,科學家們更是——欣喜若狂,你能理解科學家的心情嗎?如果你是科學家,面對這次重大發現,你想說些什么?
5、交流,創設情境,師引讀:
師: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研究終于得到了同行們的認可。
師:幾代科學家們風餐露宿,上山入地,多少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尋找這樣的一塊化石,如同大海撈針。
師:這枚小小的化石帶人們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世界,大大加快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步伐。
6、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如何通過朗讀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
出示句子: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本來指什么?“點睛之筆”在文中又指什么?
7、看了科學家們的研究過程,你體會到了什么?
正像同學們說的那樣,在這漫長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有生活上的困難,有技術上的困難,有資金上的困難,但他們從沒有放棄過。而今他們的研究有了這么重大的突破,你想對科學家們說些什么?請你寫下來。
四、小結提升,質疑引出下節課內容。
1、今天這節課,我們不僅目睹了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的過程,還領略了他們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我們再來看看這凝聚了科學家心血的研究成果吧,齊讀第二段。
2、如果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今天來到我們的課堂,你想向他了解什么?
小結: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讓我們下節課穿越時空隧道,訪問中生代的地球,看看這一演化過程吧!
3.布置課外作業: 同學們可以通過網絡、書本等渠道了解一下恐龍的一些知識。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欣喜若狂、輕盈、敏捷”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恐龍是怎樣演化成鳥的。
3、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知識的興趣。
4、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2、樹立學生探究的意識,培養他們鉆研科學的精神。
【教學準備】
有關恐龍的資料 、課文朗讀磁帶、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掛圖展示,激趣導入
二、板書課題、解題
飛向藍天的恐龍
三、聽課文錄音帶,自學生字詞
1、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自學生字詞:
⑴ 認讀字:
鈍 凌。
⑵ 書寫字:
恐、兇、笨、鴿、僅、頓、描、繪、噸、盈、敏、捷、嶄。
⑶ 新詞:
遲鈍:反應慢,不靈敏。
五彩斑斕:燦爛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飛。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飲血、毋庸置疑等詞語讓學生用老師教的方法自己解釋、討論。
四、自由朗讀課文,感悟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大量的化石顯示,鳥兒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學家們假想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兒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學家們希望能從化石中重現這一歷史過程。
五、小結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確定自己喜歡的段落。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案 篇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讀7個認讀字,會寫13個生字及生詞。
2、能把課文讀通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初步了解說明文表達準確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齊讀題目,(出示恐龍圖片),看這些兇猛、笨拙的恐龍怎么會飛向藍天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飛向藍天的恐龍》,了解一下恐龍向鳥類的演化過程吧!
二、新課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
生:自由讀課文。
師:這些是我們需要會讀的字。
生:領讀、同桌之間讀。
師:這些詞也是需要我們掌握的,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指名讀。
生:自由讀,領讀。
師:把這些字放到句子里你們還認識嗎?
生:齊讀句子,自由讀句子。
師:請同學們再自由讀一遍課文,要求把句子讀通順,遇到較難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第一自然的學習
師:(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話)檢查一下你們的閱讀成果,誰來讀這句話。
生:讀句子。
師:這句話中,有些詞語用得非常好,老師用其他顏色表示出來,看這些詞都是修飾什么的?
生:形容詞。
生:紅色修飾恐龍藍色修飾鳥。
師:是的,就像你們說的那樣,老師把這些詞提取出來,紅顏色是修飾恐龍的,藍顏色是修飾鳥兒的,讀什么樣的恐龍,讀什么樣的鳥兒。
生:兇猛、笨重、遲鈍的恐龍。輕靈、五彩斑斕的鳥兒。
師:我們讀的時候不是機械的讀,要一邊讀,一邊思考、想象出畫面。自己讀一讀,想象畫面。
生:自由讀,并想畫面。
師:你們在讀的過程中想象到了什么?
生:我想象到了鳥兒在空中展翅翱翔的姿態,很輕松。
師:你想象到了鳥兒飛的姿態,還有嗎?
生:我想象到了體型龐大的恐龍,一邊走路,一邊發出“轟、轟”的響聲。
師:想象力真的很豐富。那你們有什么要說的嗎?
生:它們體型相差的太多。
生:他們沒有任何聯系。
師:是啊,那書上是用一個什么詞說的呢?
生:毫不相干。
師:是的,這個詞用得多好啊!大家看課文聽老師讀:二者毫不相干,但……(有意漏掉“似乎”)
生:老師您落了兩個字“似乎”。
師:謝謝你的提醒,那這兩個去掉不行嗎?
生:不行。因為似乎毫不相干與毫不相干不一樣,改變了句子的原意。
生:似乎毫不相干是說好像沒有關系,但實際上是有關系的。
師:那恐龍和鳥兒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鳥。
師出示課件第一段最后一句話:實際上就是這句話,看這句話中,如果老師把藍顏色的詞去掉,會怎樣?讀一讀。
生:不合原文了,漫長是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變化,如果去掉就好像沒經過多長時間就變成了鳥。
生:如果把一支去掉就好像所有的恐龍都變成了鳥。
師:是啊!一支表示某一個分支,不是全部的恐龍。漫長是指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的演化,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就像同學們說的那樣,如果去掉了就改變課文的原意了,那像原文這樣表達就比較準確。板書:表達準確 在本課中,還有很多地方表達的也很準確,這是說明性文章的特點。板書:說明性
3、第三自然段的教學
師:請同學們在第二自然段中,找找像這樣表達準確的句子或詞語。
生:讀第二自然段,并畫出句子。
師:哪些地方體現了表達的準確?
生:許多、應該、假說。
生:大量、一種、一些……
師:是的,這些詞語都能體現文章表達的很準確。科學家們發現了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又研究了大量的化石提出了鳥可能和恐龍有親緣關系,那為什么說發現了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是點睛之筆呢?我們再讀讀第二自然段。
生:因為骨骼的相似證明了鳥類和恐龍可能有親緣關系,發現了長羽毛的恐龍化石就說明鳥類一定和恐龍有親緣關系了,驗證了科學家們的假設。
師:是啊!這就說明恐龍和鳥類在骨骼和羽毛上是相干的,(板書:骨骼、羽毛、相干)就像書中說的那樣: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們欣喜若狂。欣喜若狂表達的多準確啊,所以說,這是點睛之筆。
4、書寫生字詞
師:課文我們先分析到這,還有一些字是要求我們會寫的,請在這些字的旁邊寫一遍,并想想有什么地方需要向大家提醒的。
生:寫字并說提醒。
師:把詞語盤點中的詞語寫兩遍,把它們記牢。
板書: 飛向藍天的恐龍
毫不相干 說明文特點
恐龍 鳥 表達準確
骨骼 羽毛
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