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 說課稿(通用2篇)
《飛向藍天的恐龍》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 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于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教學目標:1.通過預習,讓學生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的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二、說教學思路
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地學習。在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抓住了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去探究、去發現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以及作者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體會,然后通過讓學生板書直觀感受課文的條理性,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恐龍演化的過程,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
三、說教學設計
(一)、初步感知
1、導入:學生交流搜集的資料并欣賞老師收集的各種恐龍和小鳥的圖片,得出“二者毫不相干”,為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板書、齊讀課題,學生質疑:恐龍為什么飛上藍天?他們是怎樣飛上藍天的?有哪些恐龍飛上了藍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聽課文范讀,同時讓學生思考:課文分為幾個部分?便于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為下面的自主學習做準備。
4、檢查預習:讀詞語、猜詞語
(二)、自主學習
1、自學第一部分(前兩個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這兩個步驟讓學生知道科學家得出了結論: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以及這一假說隨著遼西恐龍化石的發現得到了證實。
3、教師展示“中華龍鳥”的資料。
(三)、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
2、匯報學習情況
3、根據恐龍演化過程填空。
4、恐龍經過幾次大的變化?學生板書
5、根據板書復述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6、“這一歷史進程”是什么?
在重點段落的學習上,我采取“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恐龍經過三次大的演化逐步變成了鳥類。再通過填空、學生板書進一步加深印象。最后讓學生根據板書內容復述演化進程。最后一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恐龍演化成鳥的過程僅僅是科學家根據現有資料的推測,我們希望這一歷史進程能早日實現。
(四)、積累語言
通過回顧課文,讓學生找一些句子,體會課文語言生動的表達特點。
(五)、課外延伸
做一份關于恐龍知識的手抄報
為了預習本課,學生們在課下搜集了大量關于恐龍的資料,但課堂上僅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布置手抄報的作業,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課外,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板書設計: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毫不相干
恐龍——————————————————————鳥類
第一種恐龍———形態各異的龐大恐龍家族————獵食性恐龍
《飛向藍天的恐龍》 說課稿 篇2
人教版四語上冊第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一課時
說 課 稿
(余家鄉孟青小學 徐進貴 13870027166)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語上冊第八組的一篇科普文,“科學技術”也正是本組課文的主題。
一、我為什么這么設計我的教學目標?
作為老師,我們要把文本的價值挖掘好,也要把教學的過程開展好,但是,課文本身只是學習的一種載體,教學過程的本身也只是學習的一種載體,所以,一個優秀的老師,就要能通過“載體”的這塊磚,引出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求知沖動”的這塊“玉”!對于恐龍,光它們的名稱就有成千上萬種,試問:有什么樣的“文本”、有什么樣的教學能道其詳盡?作為老師,我們要對學生指點一二,但更好的是學生們能有自己的“三四”、能有自己的“五六”……所以,我對本堂課的首要目標就是通過文本、通過教學,使學生對恐龍產生極大的興趣,使學生對恐龍知識產生探索的沖動,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動力,欲望才是最強的動力!
二、我為什么這樣導入課題?
教育,本身就需要一個高度,所以,我選擇了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選擇了溫總理在“神五”成功發射后寫的《仰望星空》來導入我的課題,當然,這也是本組課文的主題。
三、我為什么要特意點下本文的作者“徐星”?
我佩服本文的作者徐星老師,當然不是因為他姓徐,我也姓徐,我佩服徐星老師的是:他不僅是位地地道道的科學家,能對孩子們介紹這么多專業的恐龍知識,而且,他對我們的孩子們居然能寫出這么優美的語言!語文,本身就包括語言和文學,所以,我也必須先將生字,尤其是文本富有特色的四字詞語教學好!
四、我為什么選擇必須用課件?
一些情感類的文本,像《青青處處埋忠骨》,用了課件,反面而會破壞掉那種情境,所以,課件的運用,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因為這是一篇科普文,要想學生感興趣,光靠“說”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說”對于科普類的文本來說感染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有課件的配合運用。也因為我的目標是一名農村小學的學科帶頭人,所以我必須更好地運用課件知識。
五、我為什么這樣的來上課?
語文教學,需要的是一種語感,所以,對于文本,我們、孩子們要讀,要富有語感地讀;語文教學,需要的一種情境,所以,對于課堂,老師要有一種投入的激情!一種臨場發揮的激情、一種即興發揮的激情!
六、我為什么要送出一只恐龍模型?
因為我希望孩子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屬于自己的更多的“恐龍”,也因為我想給孩子們中的一個個體留個紀念,這個個體,就是我需要的“點睛”。
七、我為什么不設計好完整的教案?
從篇幅上來說,因為這是第一課時,既然我要上這第一課時,我就要踏踏實實地把這第一課時上好;從內容上來說,語文教學宜粗不宜精,一千個學生,也就有一千種版本!
八、附:教學設計稿一份。
課 題: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使學生對恐龍產生極大的興趣,使學生對恐龍知識產生探索的沖動。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會本課13個生字,學習本課一些好的四字詞語。
4、學習課文第1節。
教具準備:課文課件、生字卡片、恐龍模型。
教學過程:
一、老師談話導入課題。
二、揭題、板題、讀題。(課件)
三、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老師讀第1節。
2、分組讀第2-5節。
3、老師過渡到生字教學。
四、教學生字
1、卡片教學生字(拼讀、組詞、部分說句子)
2、認讀生字(課件)
五、簡介作者
1、簡介作者。
2、過渡到詞語教學(四字詞語)
六、四字詞語教學(重點詞語、押韻)
七、教學第1節。
1、學生齊讀第1節。
2、對比朗讀。
(男生讀說到恐龍——馬門溪龍;女生讀談起鳥類——孔雀。)(師板書:恐龍——鳥類)
3、認識霸王龍、馬門溪龍。(課件、恐龍模型)
4、提出本文的觀點。
(老師讀、學生讀)(課件展示)
八、課堂“點睛”。
1、老師小結。(布置作業)
2、送恐龍模型。(劍龍)
3、結束語。
附:板書設計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恐龍————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