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課標提出“學生時語文學習的主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本課時,緊緊圍繞“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這一問題,設計了合作學習表格,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學會學習,并激發其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五彩斑斕、凌空翱翔、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
教學準備:生詞卡片,合作學習表格數張。
教學過程
一、板書揭題,質疑導入
1.(板書:恐龍)關于恐龍,你知道些什么?對我們而言,恐龍充滿神秘。今年,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
2.學生齊讀課題。引導質疑。
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恐龍怎么長出羽毛的?)
[設計意圖:從課題入手,以疑激趣,引導學生產生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讀書的學習積極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明確要求:邊讀邊劃出課文中描寫生動的詞匯,讀到步理解的地方畫上記號。
2.檢查生詞掌握情況。點名讀,全班齊讀。提示字音“盈”(ying)。
3.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4.引導學生就課文詞、句質疑。
(生:”茹毛飲血“是什么意思?師:指的是連貿帶血生吃禽獸,形容恐龍的兇猛);(生: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
5.快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哪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答案,(第4自然段)
[設計意圖: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何進取精神。順學而導,以學定教,由輕聲讀課文再至默讀課文,引導學生練習默讀,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三、直奔重點段落,探究演化過程
1.師讀第3自然段,生齊讀第4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讀準。
2.默讀地4自然段,邊讀邊想: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其中經歷了怎樣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學生自能讀書的基礎上,四人小組合作填寫表格(附學生填寫的合作學習表格)
仔細研讀第4自然段,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時間
繁衍生息的情況它們的特點(在書 上劃出相關語句
3.匯報學習成果
(1)最早恐龍是什么樣子?a生讀句子:它何狗一般大小,像鴕鳥一樣用兩條后腿支撐身體
b引導學生概括回答(相機板書: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大小似狗,刑似鴕鳥)
c兩億三千萬年前,離我們十分遙遠,科學家們是怎么知道這一時間的?(引導學生體會“大約”在句中用準確)
d再讀句子,想一想和你腦海中得恐龍形象有何不同?
(2)了解恐龍得繁衍生息情況
過渡,接著,又經過了多長的時間,恐龍繁衍生息情況如何呢?
a學生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b男女生時比讀。引導學生感受這句話從習性、形態、性情等方面來描寫恐龍家族的形態各異。
c、觀看插圖,訓練學生用“有些……有些……對比練習說話,進一步想象龐大的恐龍家族。
d、師生共背,積累語言,鼓勵學生多讀多背
(相機板書:數千萬年后,形態異家族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