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學雜談
問題的提出有兩種,一種是教師精心設計,抓住帶有關鍵性的問題,突破一點,帶動全局。也應帶有很強的邏輯性、系列型,步步深入,循序漸進。問題要有很大的啟發性和吸引力,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如同食物的色和香,引誘人們去品嘗它的味道,如象商品美麗的裝璜,招徠顧客去購買。問題要有思維的深廣度,使學生感到課文如同礦藏、需要不斷開掘。并且難易適中,不致使學生感到淡而無味或畏難而退。如上《生命生命》一文時,可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你知道哪些與生命頑強抗爭的故事?
2、作者是怎樣一個人?
3、本文寫得最精彩的語句是什么?
4、閱讀本文后,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應該怎樣對待生命?
另一種則由學生提出,應該特別予以鼓勵和提倡,并有意識地指導培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睂W生的思維是最活躍而難以捉摸的,所以應該積極鼓勵提倡學生提出問題,使課堂充滿生機。
【上海市松江區教師進修學院 王正勇】
〖教師是“領頭羊”但更應是“牧羊人”──新課標下語文教學對教師的角色要求·語文教師應是高品位的〗
教學語言的創造者。教師的課堂語言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課堂上運用準確周密、簡潔生動、幽默詼諧、有張有弛、抑揚頓挫、深入淺出的語言,不僅能把無聲無息的書本知識講得有綱有目、有理有情、有聲有色,給學生以立論有據、脈絡清晰、涇渭分明之感,而且能收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禮、言之有情”之語言美的享受。例如:在教授杏林子寫的《生命生命》時,為了讓學生對“生命”兩字的含義,具有感性的認識,我是這樣導入的“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都是美麗呢?愿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生命更有意義。”,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生命”這一主題中去,達到情境教育的目的。
為使自己的語言具有可學習性,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汲取新知識,具有較高的知識層面時,面對莘莘學子求知的目光,授課時才能點石成金,游刃有余,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對教材有所突破和創新,使學生置身課堂,如沐春風,耳濡目染,漸入佳境,給學生以啟迪,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人回味無窮。由此,從教學語言方面來看,教師和學生是不平等的,也不能平等,教師絕對是占主導地位,是“牧羊人”的角色。
【河南省濮陽市實驗小學教研室主任 武鳳霞】
〖讓課堂充滿生長的律動·少控制的課堂〗
很多老師喜歡控制。大到一篇文章的學習思路,小到教學中一個環節的設計,甚至到問題表述的語序、過渡語表述方法等等,把教案寫成實錄的大有人在,“此處有掌聲”的預設也并不是笑談。尤其是供千百人欣賞學習的公開課上,更是移步換景無痕,景景精彩有度。課堂精致得猶如一束精心挑選的鮮花,少掉了哪一支,摘去了哪一朵都會喪失一份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