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課堂教學實錄
師:那好,此時此刻我們再來讀杏林子關于生命思考的這段,是否有更深刻的感悟?
師生齊誦。
師:好多了。誦讀是真情實感的表達,要用心讀出自己的感悟。
師:同學們,學到這里,讓我們再回到課題,作者用了兩個“生命”可以去掉一個嗎?為什么?(不能,因為作者用兩個“生命可以表達對生命的贊美。表達對生命的呵護,對生命的珍惜。如果用一個就表達不出來。)對,這是一種修辭方法──反復。它的作用就是強調,增強表達的感情。
師:生命?生命!學文到此,由生命你還聯想到什么?
生:生命像小說,不在于長而在于精。
生命中要有夢,活得精彩、充實才有生命。
生命像品茶,品味時,有時有淡淡的苦味;有時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路,有時平坦,有時崎嶇,這樣才繽紛。
生命像火把,應該使勁燃燒。
生命像蠟燭,都很短暫。
生命像萬里長城,沒有止境。
生命像一場戲,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
師:看來同學們這節課真是收獲頗豐,那就在課余的時候將自己本節課的認識和感悟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寫到閱讀筆記上吧!
師:一節愉快的語文課即將結束了,讓我們帶著對生命的詮釋和飽滿的激qing一起再走進生命、生命……(全體起立齊讀課文)
【板書設計】
生命生命 杏林子(劉俠)
飛蛾的求生欲 珍惜生命
小瓜苗的生命力 思考生命
自己的心跳 感悟生命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理性生活、審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和諧統一的課。上課伊始,首先在師生自然的交流談話中,從介紹作者杏林子導入新課,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并播放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并范讀課文《生命生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一堂課的開課,猶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音調,上課也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文情境。
其次讓學生從課文中感受生命,“生命是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生命是墻角磚縫中昂然挺立的小瓜苗;生命是小飛蛾險境中的掙扎。”學生概括的特別好,然后又聯系生活實際,往外拓展,學生說的句子很有新意。
生命的話題可以是非常沉重的,讓富有活力的學生對生命能有自身的感悟并談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設計問題,挖掘出他們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初讀感悟、尋讀發現、背讀積累、品讀思考”四大板塊為教學主要模式,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以主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感受文章的內容新、語言精、思想深的特點,加以對學生進行朗讀、選讀、尋讀的閱讀訓練,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得到過程中的求知之樂。朗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不僅要達到原有要求的順暢,而且要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的不同來傳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傳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如對課文第二個事例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語言很精練,富有韻味,單靠朗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語言的品味。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合作討論選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充分體現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閱讀層次和閱讀體驗,學生的自主空間更大、更廣,還有的學生發現了寫作思路、選材上的特點,教師不失時機的進行引導,讓學生用詞語造句子,用句式造句子,讓學生學到了很多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