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學反思
四、教學設計環環相扣。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不只是單單停留在對文本的理解上,我在教學的設計上從三個事例入手,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上,又設計了有關生命的格言;發現身邊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書寫生命感言;將生命的真諦“生命有限,價值無限”送給身邊的人,你想對他(她)說些什么?這些環節的設計將本課的內容一步步延伸,使文章的內容得到升華。
《生命 生命》教學反思
(做課年級:培正小學三年級)
【文本解讀】
《生命 生命》,中國臺灣已故女作家杏林子的代表作,一篇四百多字的小文。初讀,疏淡素潔;再讀,意韻綿長。細微之處見精神,點滴之中寫生命。解讀《生命 生命》一文,留給我三個“驚嘆”。
一嘆其人——“天使走過人間”
“當天使走過人間,消失了,驀然回首,我們才知道她曾經來過,一點一點地把善良、勇氣與愛的種子播在我們的心上。”——鳳凰衛視《天使走過人間》。
杏林子十二歲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關節壞死。從十二歲患病到六十一歲去逝,整整五十年的時間里,疼痛、劇痛、狂痛伴隨著她。她腿不能走,腰不能動,手不能抬,頭不能轉。她只能保持著一種姿勢,在輪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
就是這個身體已經癱瘓了百分之九十的杏林子,卻讓生命怒放如夏花般絢爛:40多本著作,“中國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中國臺灣十大杰出女青年”……
無法言喻的傷殘,無法言喻的豁達與堅毅,無法置信的成就,這三者,如何能劃上等號?大大的驚嘆和疑問交織縈繞!
二嘆其文——“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在快樂中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
細讀《生命 生命》一文,杏林子以女性特有的細膩,以“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個事例,驗證了自己對待生命的態度。
飛蛾求生,是“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求生的固執。這是一個生命生存的尊嚴和權利!這使得作者大為“震驚”,忍不住放了它!這震驚,不僅僅來自于一個小生靈的抵命抗爭,更來自于對一個獨立生命的敬畏!
瓜苗生長,是“沖破堅硬的外殼,沒有陽光,沒有泥土”。兩個“竟”,不啻于兩聲對生命奇跡的驚叫,不啻于兩聲對生命不屈的贊美!付出這樣艱苦卓絕的努力,僅僅只能活幾天,值嗎? 跟上兩個事例相比,
“靜聽心跳”,似乎平淡了些。初讀時認為口號太多,不值得一品。細讀之下才發現,這哪里是口號,分明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強烈呼喚!意味悠遠的是下面一句: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是白白糟蹋這只有一次的寶貴生命?還是好好使用生命?一種緊迫,一種焦急,一種責任,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