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說課
(二)遵循閱讀教學的規律,重視體驗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體驗感悟,正成為閱讀教學新的增長點。
在以上理念的指導下,力求通過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達成三維目標,促進學生發展。
(三)教學流程統覽
1.創設情境,感知生命。(導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
2.整體把握,梳理脈絡。(符合學生先整體感知的閱讀心理)
3.導讀賞析,品味語言。(領悟生命的堅持,體會生命的頑強,感悟生命的價值)
4.回歸整體,升華情感。
5.閱讀推薦,課外延伸。
四、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課題,引出問題:生命是什么?
2.動畫課件,創設情境:(師配音)嫩芽從土里鉆出來,綠葉舒展,生命的誕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繽紛的花兒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花叢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生命的價值在于勞動,在于奉獻。
(通過直觀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引導學生入其境,輔之以教師詩意的語言,生動的描述,讓學生對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發出由衷的贊嘆)
(二)整體把握,梳理脈絡:
回憶課文寫了哪三個事例,并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梳理課文脈絡,體現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導讀賞析,品味語言:
學生朗讀課文第四段,找出寫重點的句子,畫下來,體會體會,在書上做上批注。
交流讀書的體會,教師相機點撥、引導。
(1)扣緊“糟蹋”“好好使用”,
先讓學生說一說:也可以白白糟蹋它的含義,用身邊事例來理解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剛開始學生不能很好舉例,只是籠統地說到為祖國做貢獻就是好好地使用,浪費時間就是白白地糟蹋。經過討論和引導終于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捐錢捐物給需要幫助的學生、在公車上讓座等是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上網、無所事是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后,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然后再理解:也可以好好使用它,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首先交流“飛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在學生交流完自己的體會之后,教師適時引導: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飛蛾那強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找出關鍵詞語——極力鼓動雙翅)再通過動作表演,比較體驗:鼓動雙翅和極力鼓動雙翅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感悟到:“極力”這個詞,生動地刻畫了飛蛾求生的強烈渴望。
當然,教師并不滿足于此,而是進一步通過換位體驗,引導學生思考:飛蛾外表那么丑陋,又是那么渺小,它何必苦苦掙扎呢?如果你是那只飛蛾,你會怎么想?
杏林子看著手中的極力掙扎的飛蛾,她又會怎么想?
從以上兩處巧妙的點撥,引導著學生從文悟情到體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實現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的移情。再如:研讀“作者靜聽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