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氣
獨立閱讀,從略讀開始。葉圣陶說過:“只注重精讀,而忽略了略讀,那工夫便只做對了一半。”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然而在具體的略讀教學課中,卻出現(xiàn)了如下問題:要么將略讀課上成精讀課的模式,教師在文本挖掘上精耕細作;要么草草了之,一讀帶過,學生根本沒留下什么印象;要么難以做到“教略學豐”。面對這種種問題,今天我們的實踐導師在百忙中為我們揭開了困惑,她們的略讀課讓我們對略讀課的上法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一、略讀學習——導入為先
如何上好一堂略讀課,方法很重要。今天兩位導師在上課伊始都以閱讀提示為突破口,然后讀文本找答案,但兩位導師又分別融入了自己的個性。
王雪梅老師在她的《牧場之國》中采用先整體后局部法,先將本課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全盤拋出,在讀懂問題的情況下邊讀課文邊將問題逐個擊破,最后回歸課文主旨——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黃麗華老師在《花的勇氣》中采用分層突破法。她將閱讀提示中的問題一分為二,先是在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找描寫作者心情的詞語,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變化,再是默讀課文第二和第七自然段,找到喜歡的句子感受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文字來傳遞驚奇的。同樣引出中心——生命的意味。
不管是何種方式,他們的目的是相通的,都巧妙地以問題為突破口,引領(lǐng)學生自學文本,回歸主旨。
二、略讀方式——有取有舍
精讀課上慣了,一碰到略讀課文就不知所措,一看到優(yōu)美的句子詞語總是舍不得放棄,碰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內(nèi)容總是摸棱兩可。而今天兩位導師在處理文本時有祥有略,重點突出,可謂在略讀課上下了一番工夫,也為我們這些不知所措的“游蕩者”開辟了前進的道路。
王老師在《牧場之國》中大膽取舍。在提到“要欣賞這些景物,就要知道寫了哪些景物,邊讀邊把景物畫出來”這個問題時,王老師以“()的花牛
()的牛犢()的老牛”為重點指導,并以“牛犢”為例,在了解“牛犢”的基礎上拓展,引出小馬、小羊的別稱,此舉融字詞、內(nèi)容相結(jié)合,一舉兩得,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承載了多個功能。接著她以“用這樣的方式說說還有怎樣的景物?()的()”展開,放手讓學生自讀文本自己填空,此時老師并不是旁觀者,她適時引導,如“你講的是顏色,那它們的樣子是怎樣的呢?”等句子把學生的回答引導到關(guān)鍵詞語上,有收有放,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又鍛煉了他們的自學能力,為把學生引向獨立閱讀奠定了基礎。
黃老師在《花的勇氣》中先讓學生找到描寫作者心情的詞語(失望——遺憾——驚奇——怦然一震),然后老師并沒有在這四個心情上平均用力,她讓學生把目光重點聚焦到第二和第七自然段,通過抓“藏”和“冒”兩個重點詞在讀悟結(jié)合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內(nèi)心的驚奇。再通過寫話訓練,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精妙,有祥有略,收放自如。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完美的課堂也總是會有遺憾,綜觀兩堂課,我覺得這兩個地方值得商榷:其一,在王老師執(zhí)教的《牧場之國》中,她在要求學生用一兩個詞語說說牧場之國給自己的印象之后,再讓學生邊讀邊把景物畫出來,問題看起來簡單,但是在理解上卻有岐義,老師的意圖是希望能把學生引導到牲畜的概念上來,而學生在回答的時候卻涉及了環(huán)境描寫,所以我覺得是不是該把這個問題改改,讓指向性更明確點;其二,在黃老師執(zhí)教的《花的勇氣》中,她在教學結(jié)束之時進行了課外鏈接,介紹了馮驥才的好幾篇文章,并且讓學生齊讀了這些篇目的名稱,我覺得應該介紹一篇與文本最有連接關(guān)系的文章就可以了,如《維也納的三個畫面》,這樣才是對文本最好的補充。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一些見解,當然,兩位導師留給我的最多的還是供我學習的亮點,游戲的引入,激發(fā)了興趣;文本的補白,略而不簡……足以讓我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