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貫注 說課稿
然而這一環節隨意性較大,可能會較散,很難把握學生到底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因而在這一環節,教師得注重對學生問題的歸納總結,并列出最具有意義的問題出來,如“羅丹為什么修改塑像、怎樣修改塑像”等問題。
在教學“為什么修改塑像”這一部分時,我主要采用對羅丹的語言中省略號的理解來教學,讓學生從省略號來發揮想象,說說羅丹還會發現塑像還有什么問題,如“嘴大、鼻高、耳不對稱”等,領悟羅丹觀察時的仔細,并理解“端詳”一詞。
在2、3、4段中,作者通過正面和側面的描寫,把羅丹全神貫注地工作時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部分的教學,既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文中這些一些描寫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的句子,我采用并列形式進行。
課文第二段敘述“羅丹一會上前,一會兒后退,嘴里嘰哩咕嚕的,好象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這些語言、動作、神態反映他全神貫注地工作情景。對于10歲左右的孩子,理解這些內容,僅從文字體會這種意境有一定難度。即使老師講得多,學生可能記住了,但并不一定理解,效果并不一定好。因此,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對羅丹的表現提出問題,并合作學習,交流解決,把難度分解開來。并通過想象,想象羅丹在工作時,他嘴里嘰哩咕嚕的在說什么?他都做了那些修改?眼睛里為什么閃著異樣的光?爭吵什么?他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在干什么?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是在干什么?他為什么像喝醉了酒一樣?為什么作者要寫他癡癡地微笑等,從字里行間,領略文字以外的內容,把文字化為想象,通過情景想象來感受羅丹的全神貫注。再通過朗讀升華,回歸語文,使羅丹的各種表現展露在朗讀中。
學習在于探究,在于思考,在于主動,課堂上,強調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性,學生的發展是在認識和實踐中完成的。課堂上采用質疑、聯想、情感朗讀的方式,讓學生消除學習中的一種依賴心理,自己提出問題,變被動為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獲取知識,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學生為主體。聯想中,也培養了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升華。
而課文的3、4段,這兩段并非直接寫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卻從側面反映出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教學這兩段,所采用的方法略有區別。重點通過朗讀人物對話,再通過“徑自、猛然想起”等詞語體會羅丹雖已修改完女像,但思想還沉浸在剛才的工作中,所以差點把芡威格鎖在房內,充分說明羅丹全神貫注地工作,工作讓他如癡如醉。
最后一個部分是學習茨威格的話,結合生活實際來談自己的一些感觸。在此基礎上,適當的做些拓展,如讓學生自己也寫寫名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