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及設計說明: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這個單元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并由此產生向往之情;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體味優美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積累精彩句段。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他既是詩人,又是畫家。所以他筆下是一片詩情畫意:遠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垂釣的漁翁……這畫面是那么清新,這色彩是那么明麗,整個天地浸潤在朦朦煙雨中,寧靜而美好。整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這樣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本學期,他們在第一單元學習《憶江南》時已經接觸了詞這種文學樣式,對詞的常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張志和“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表現特點,尤其是感悟“不須歸”的境界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基于此,我在這節課也便有意識地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營造豐厚的古典文化氛圍
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讓學生盡情地徜徉在古詩詞中,詩意地棲于課堂,別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課教師應通過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語言,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美好氛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我對課上的導語、過渡語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課中也自然無痕地滲透了許多已學的古詩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語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課語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詩詞的味道。
二、夯實字詞,注重學法指導
作為一節比賽課,我活用教材,將《漁歌子》作為第一課時來上,字詞教學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字詞的教學上,我也是煞費苦心。第一次讀,讀準字音;第二次讀,讀出詞語的含義;第三遍讀,記住難點的筆畫,正確書寫生字。三次的教學,三點要求,層次分明,解決了音、形、義的問題。在教學字詞的同時,滲透了讀詞的方法:讀詞要讀出語氣的變換,讀出詞語的含義,讓詞語“站起來,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聯系注釋,結合插圖,聯系上下文,想象畫面,反復吟誦等等,都是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
三、引導想象,感悟意境
雖然只有27個字,但這首詞語言樸素生動,意境優美,就是一幅畫。雖然大家常說“意境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如果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教師也是可以讓這種詩情畫意變成學生生動的語言流淌出來的。我這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這首詞的意境美,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山野田園的如詩如畫又是這課的重中之重。于是讓學生充分想象、豐盈畫面以及教師輔以板畫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意境空遠的笛聲中,教師配以古典吟誦,將學生帶入畫中,盡情想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于是學生思緒翩飛。繼于引導學生同桌互說,全班交流,讓學生具體描述心中的美景,讓他們心中的畫面有色彩,有聲音,有味道。在這過程中,教師適時地滲透已學的有關春天的古詩詞,以詞解詞,把詩詞的教學推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也是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景色的美,詩詞意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