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扁鵲、蔡桓公、理睬、腸胃、敷燙、幾劑、湯藥“等詞語。2、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從扁鵲的言行中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從蔡桓公的態度表現中體會人物心理。3、理解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體會“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的道理。教學重、難點: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學準備:課前讓學生查找中國古代四大名醫和他們的小故事。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昨天,老師讓同學們搜集中國古代四大名醫和他們的故事,有哪位同學能知道中國古代四大名醫分別是誰呢?扁鵲(戰國),華佗(東漢末年),李時珍(明朝),張仲景(東漢末年)扁鵲是中國最早的名醫,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關扁鵲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請同學們讀課題。二、初讀課文。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的讀音,不會讀的句子多讀幾次,把句子讀順。(學生自由朗讀)引出生字詞。a、讀準音(一人讀一字)(平舌音:蔡、睬 后鼻音:腸、燙、湯)形:腸、燙、湯 是形近字,注意區分。b、齊讀生字詞。2、檢查學生讀書的情況(開火車接力讀方式) 老師給予正音。3、默讀課文,想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三、細讀課文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扁鵲見了幾次蔡桓公,每次說了些什么?蔡桓公的態度是怎樣的?2、四人小組討論填表學生匯報板書:次數 病情 蔡桓公的態度 1 皮膚小病 不相信 2 皮肉之間 不高興 3 腸胃 非常不高興 4 骨髓 奇怪
要防微杜漸,及時醫治。要正視問題,改正錯誤。要接受批評幫助和忠告。 3、同學們真聰明,老師都沒講,你們就把蔡桓公的病情和態度都讀懂了,那么課文的哪個句子告訴我們扁鵲的醫術很高明呢?出示句子:句一: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句二:又過了十幾天,扁鵲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就掉頭跑了。句三: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不久,蔡桓公就死了。 扁鵲真不愧是一代名醫,在中醫理論上,為病人診斷要經過望、聞、問、切四個環節,現在扁鵲只憑“望”,就知道蔡桓公病在哪里,應該怎么治都一清二楚,我們真為他堅起大拇指,讓我們再去讀讀課文,體會體會。(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4、同學們,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蔡桓公病死了?病開始時,用()可以治好;十來天后,病發展在();再過十來天,病發展在();再過十來天,病發展在(),不能醫治。五、創設情景,拓展想像。讀過這個故事,大家肯定有許多感受,也有很多話要說,那么你最想對誰說,想說些什么呢?讓我們暢所欲言,盡情地說一說、寫一寫吧!六、板書: 扁鵲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