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扁鵲治病》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
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學習這篇寓言:一是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二、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理睬、腸胃、湯藥”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學的重點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一) 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詞語: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聞問切
你知道這幾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什么人嗎?(神醫)
今天就來認識一位這樣的神醫——扁鵲
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并廣為流傳。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自讀自悟。
1 、請同學打開書,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檢查生字:
2、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什么小故事呢?請再默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在空白處寫出自己的疑問或自己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三)交流討論。
1、全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簡短的話概括文章內容。
2、質疑: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疑問嗎?看誰能提出最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3、交流疑問:
1、扁鵲是名醫,蔡桓公卻病死了,扁鵲是否徒有虛名?
圍繞這個問題默讀課文,勾畫出你認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字,詞,句,并做好批注。
(1) 學生交流匯報。
(2)師小結:
2、名醫似乎名不虛傳,但是蔡桓公確實死了,導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什么?
1)是病嗎?
想一想蔡桓公的病經歷了幾個階段?
2)不是病,那導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我們走進蔡桓公、扁鵲的內心世界,看看他們是怎樣的人?也許會找到答案。
用“―――”劃出扁鵲說的話,用“……“劃出蔡桓公的表現。
生匯報:
(1)扁鵲對蔡桓公提了幾次建議?第一次扁鵲怎么說?蔡桓公有什么反映。
(2)第二次拜見,扁鵲怎么說?蔡桓公有什么反映。
(3)第三次拜見,扁鵲怎么說?蔡桓公有什么反映。
(4)至此,扁鵲已經給蔡桓公提出了三次建議,蔡桓公都不接受他的意見。又過了十幾天,扁鵲再一次來拜見,蔡桓公又有什么反映?
(5)分角色讀:
(6)讀到這,你認為扁鵲是個怎樣的人?蔡桓公呢?
蔡桓公---固執
扁鵲---醫德高尚;
(四)拓展想象
1教師創設情景,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渾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本來他可以好好的活著,卻因自己的固執,因不懂防微杜漸的道理而喪命,讀完這個故事,大家肯定有許多感受,也有很多話要說,那么你最想對誰說,想說些什么呢?下面,讓我們暢所欲言,盡情地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