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思》教學設計(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
一、教材和學生分析
《橋之思》是北師大版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首散文詩,闡述了人們對橋直觀上的認識和心智上的聯想。通過圖文對照,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心橋”的贊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詩共三節,分別寫橋的功能、材料及樣式,描述造型優美的橋,聯想以尊重、諒解、關注和信任構建的心橋。本課以“橋之思”為題說明路橋雖不可少,但心橋更為可貴。課文內涵豐富,從橋的要素寫到橋與人的關系,聯系到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語言樸實,卻富有哲理。
鑒于學生對各種造型的橋的認識有限,課前組織參觀“廈門市橋梁博物觀”,觀察身邊的橋,通過各種方式了解橋,并充分利用網絡架起時空橋梁,搜索與心橋有關的故事,搭起學生意義建構的“支架”,從而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說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八個生字,能理解“幽靜、碧波粼粼、湖光水色、魅力、巍峨雄偉、浩然坦蕩”等詞語;了解橋的功能、魅力。
2、能力目標:通過推敲、仿寫、拓展等訓練,培養學生語言的理解、運用、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增加學生對橋的了解,喚起學生對構筑心橋的向往。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借助課件的輔助,提高語言的感悟及運用、拓展能力,達到領會橋的功能,欣賞橋的魅力,珍視心橋的可貴的目的。
三、教法、學法說明
借助網絡課件構建的學習平臺,采用圖文結合、品讀感悟、朗讀體驗、仿寫訓練、拓展遷移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廈門曾經是一個偏居于東南一角的很不起眼的小鎮,是橋使她從封閉走向開放,是橋引來八方朋友,傾聽鼓浪琴韻,流連椰風海景,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城市。橋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朋友,橋把我們與世界緊密相連。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與橋有關的課文,今天我們將走進詩人樊發稼用語言構筑的橋梁世界,去傾聽橋引發了他怎樣的遐思……(課件播放相關的主題網站信息,激發學習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 課前播放了一段橋梁的視頻資料,幫助學生走進橋梁世界。通過一段導語,讓學生暢談對橋的認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認識不同的橋
1、欣賞各種各樣的橋。(課件展示不同材料、樣式的橋的圖片)
a欣賞不同材料建造的橋,體會“各種各樣”與省略號的呼應。
b欣賞不同形式的橋
(1)品讀對各種橋的準確形容;
(2)賞析“橫”與“跨”的差異;
(3)拓展其他形式的橋仿寫并交流點評,有 的石板橋(帶頂橋,鐵索橋);(課件提供不同于教材的形式的橋梁圖片,供學生仿寫訓練。網絡環境下可以自主選擇,并打寫交流)
(4)串聯成排比句式,有 的石板橋;有 的帶頂橋;有 的鐵索橋;
(5)指導排比句的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