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思》教學設計(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
(五)作業設計
1、摘錄好詞佳句,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2、想象作文:寫一篇未來的橋或心靈的橋。
3、收集世界著名的橋,制作一份電子板報。
4、訪問教師推薦的相關網站,擴充對橋的認識。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教學反思
《橋之思》一課的教學設計根據新課標精神,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質疑;利用協作學習,升華情感;利用學科整合,拓展遷移,最終達到意義建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教學中采用圖文結合、品讀感悟、拓展遷移、朗讀體驗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鑒于學生對各種造型的橋的認識有限,課前讓他們通過組織參觀橋梁博物館,上網查閱資料等各種方式了解橋,并充分利用網絡架起時空橋梁,搜索與心橋有關的故事,搭起學生意義建構的“支架”,從而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借助課件的輔助,提高語言的感悟及運用、拓展,達到領會橋的功能,欣賞橋的魅力,珍視心橋的可貴的目的。首先通過情境激趣,導入新課;在品讀仿寫中,理解橋的功能,欣賞橋的魅力,理解無形的橋;最后,通過“作業超市”的形式拓展遷移,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
在認識橋的環節中,借助網絡資源展示形式、材料不同的橋,品讀對各種橋的準確形容,賞析“橫與跨”的差異。接著在按課文填空的基礎上,再進行拓展延伸的訓練,通過展示不同于課文內容形式的橋,讓學生用精確的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表達,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能遷移所學知識,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表現橋的外形、功能及感受,從不同角度表現橋的特點。同樣在欣賞橋的魅力,進行仿寫的訓練中,學生也表現出這種能力。
“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是課標提出的要求。課文作為一首散文詩內容十分有限,教學中將與橋相關的信息通過主題網頁進行充分整合,擴大了信息儲備,延伸了課堂內涵,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實踐了大語文的觀點。在主題網站創設的環境下,學生了解形式各異的橋及功能.品析語言,仿寫詩句,理解心橋,暢談心橋,展望未來的橋;課后了解橋梁史話,賞析詩中的橋,畫中的橋,制作以橋為主題的電子板報,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發展。
當然,由于課堂容量大,有些教學環節顯得有些倉促,尤其對學困生來說,有些拓展遷移有些吃力,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