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教學反思
《中國結》教學反思
《中國結》一課是四年級七冊三單元民族之花中的一篇主體課文。
對于這篇課文我有如下幾點思考:
1、理清順序是把握文章的關鍵。
文章共六自然段:點明課題——受到喜愛——形巧意深——飽含情感——民族象征——總結升華。把握住文章的順序,不難發現,文章是由中國結形式上的淺層次含義逐步推進到形式上深層次含義的過程,是由一種中國人內心對生活的美好祝福、美好憧憬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對祖國故土,不離不棄、心心相連的愛國主義情感的高度發展。把握順序、理清思路。
2、抓住要點是切入教學的關鍵。
文中有詞“風韻”、“神韻”同一字在不同詞語中出現,教師由此設疑——“特有風韻”指什么?“東方神韻”又指什么?兩者是指一個意思嗎?由寫作順序不難看出,“特有風韻”是指中國結形式上的淺層次含義(風韻的意思是風致、情趣),而東方神韻(意思是精神、韻致)不僅蘊含著這層含義,更多的是指中國結的深刻含義。由此入手,重點昭然。
3、板書設計是滲透兩性的關鍵。
《新課標》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我認為板書可以設計如下:
點題—引出特點—淺寫含義—深寫感情—總結升華
中國結—特有風韻—巧奪天工—不離不棄—東方神韻
變化無窮 飽含情感
蘊含深意 民族象征
第一行為文章的寫作結構是寫法的指導;第二行為工具性的體現,學生發言依據文中詞句,隨時板書;第三部分為人文性體現,點明中國結特點以及蘊含深意。如此板書既滲透兩性,又不失經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中國結》教學反思
這學期我執教《中國結》一課,感觸頗深,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教學水平尚淺,仍需不斷探索和努力。
《中國結》這篇課文思路清晰,課文介紹了中國結的特征,象征意義及許多人喜歡它的原因,弄清了這三個方面也就能大致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生字詞的教學,學生的預習情況良好,此項教學達到了一定的效果。本堂課的整體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性很強。在“中國結的特征”及“許多人喜歡它的原因” 這兩個問題上,學生的回答情況較好。但是,我發現有一個環節忽視了,那就是從讀中感悟。本節課學生讀書的時間太少,教師沒有很好的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深入的閱讀文本,學生沒有深刻體會到中國結的象征意義。“中華兒女同根生,這根繩子扯得再遠,也離不開它的頭”,對于這句話,學生一時半刻很難理解,而是要通過反復閱讀與它相關的整段話,只有反復讀才能體會。教師沒有注重,而是忽略了,只是提了一個問題:這根繩子的頭指哪兩頭?顯而易見,問題提的太突然,學生沒有時間去閱讀課文,回答有點不盡人意。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沒有注意到。
通過這節課,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語文教學過程中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只有讀通,讀懂,讀透課文,學生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課文。在今后的 教學過程中我會更加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給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語言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