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學生》教學案例
師:“誰能用課文的有關句子解釋有教無類?”
生:“不以家庭貧窮或富裕,天資聰明或愚笨來選擇學生。”
師:“回答得真好!誰來解釋‘因材施教’。”
生:“因材施教是針對學習的人的能力等具體情況施行不同的教育。”
師:“回答得真棒!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兩點中,課文著重闡明哪一點?”
生:“課文著重講‘因材施教’。”
師:“同學們按平時分組討論課文怎樣表現孔子善于因材施教。”
學生前后桌認真討論,教室里呈現一派熱烈的景象。
生:“課文通過子夏與孔子的對話來體現孔子對于學生善于因材施教。”
師:“大家來分析孔子的每一個學生的優缺點,以及孔子怎樣針對學生的缺點加以糾正。 (老師在黑板板書:學生優點缺點施教)
生:“顏回的信用好極了。” 生:“子貢挺聰明的。” 生:“子路勇敢。” 生:“子張嚴謹莊重。”
師:“同學們都很準確地講了孔子的學生們的優點,孔子認為在這幾方面,他單一地與學生比怎么樣?”
生:“孔子一一不如學生。”
師:“既然孔子一一不如學生,孔子為什么能教學生?”
生:“每個學生都有缺點,這是孔子能教的。”
師:“孔子的學生各自有哪些缺點,大家找一找,還是一個同學回答一點。”
生:“顏回不懂變通。” 生:“子貢不夠謙虛。”生:“子路謙厚、忍讓方面仍待學習。”生:“子張太嚴肅,讓人不容易親近他。”師:“大家可以想象,孔子讓各個學生在什么方面有長進?”
生:“孔子教顏回懂變通。” 生:“孔子指導子貢學會謙虛。” 生:“孔子教子路能夠謙厚、忍讓。” 生:“孔子教子張平易近人。”
師:從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雖各有長處,但還要不斷學習
師:“那么,孔子為什么被尊為‘萬世先師’。”
生:“孔子培養了三千學生,其中有的學生又教學生,培養了很多人才。”
生:“孔子對中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生:“孔子能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師:“整齊朗讀課文——”
反思:
本課的語言很有特色,簡短的文章,以人物對話的記敘傳遞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腳點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從中受到教育,并從語言文字中具體感知孔子是個怎樣的人物。而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從對話弄清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則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即是教學的難點。
在具體操作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一些語言的精妙之處,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對學生進行有效地訓練和指導。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指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在文本的深處和細處感悟人物特征,這不僅符合該類課型的特征,又符合閱讀教學的規律,使文本的“召喚結構”和學生的“閱讀期待”相互交融,產生了和諧的共鳴、共振,使課堂極富張力和魅力。
我們知道,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些中心問題而通過集體組織形式,進行討論、研究,明確是非,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教育方法。我抓住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問題“課文怎樣表現孔子善于因材施教”進行討論,根據課堂的情況看,這個問題尖銳、準確,激起學生的廣泛興趣,學生以自己的觀點與同學交流,可以互相拓展思路,活躍各自的思維,較深刻地理解與消化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口頭表達能力和各抒己見的習慣。這對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