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讀 孔子和學生
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孔子:“顏回的為人怎樣?”孔子回答:“顏回的仁義比我強。”子夏又問孔子:“子貢的為人怎么樣?”孔子回答:“子貢的口才在我之上。”子夏接著問:“子路的為人怎么樣?”孔子說:“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能。”子夏再問:“子張的為人怎么樣?”孔子說:“子張的莊重是我所不及。”子夏越聽越糊涂說:“既然他們都比你強,那么他們為什么都愿意拜你為師呢?”孔子說:“顏回仁義但不懂得變通;子貢口才好但不夠謙虛;子路勇敢但不懂得退讓;子張雖然莊重但與人和不來。他們為人的優點雖然是我不能及的,但是他們的缺點我是沒有的,所以都愿意拜我為師,跟我學習。”首先,我們來熟悉一下文中的人物及關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子夏、顏回、子貢、子路、子張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其中,最器重顏回。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
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
子張:辦事勇武。在孔門弟子個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稱有“亞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節,不講究外觀禮儀,不追求衣冠整潔美觀;隨和從俗,與墨家相近,在觀點上與墨家有相通之處。
子夏和孔子的對話認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對幾個弟子的優勢評價,并坦言自己所不及之處。
顏回講信用,子貢聰明,子路勇敢,子張嚴謹莊重。
子夏說:“他們有你不及之處,為什么還要向您學習?”子夏糊涂了,糊涂之處不在于孔子所說的幾個同學的優點,而在于孔子都強調了“我不及他”。既然這幾個同學都有老師不及之處,還用得著學習嗎?是老師謙虛,還是老師真不急他們?從后面的對話看出,當子夏是贊同老師的觀點,他們身上的確有老師不及之處。
孔子接著給子夏解惑了,并不是有別人不及的優勢就可以不學了,這只是我們看到的一面而也,他們尚有不足之處,所以還需要學習。
顏回守信但是不懂變通。(嗯,學知識還不夠靈活,顯得太死板,老實了一點。)
子貢聰明,但不夠謙虛。(口才極好的子貢是不是有些驕傲,鋒芒畢露,誰喜歡和一個成天顯露才華的人為友呢?驕傲中必帶有對別人的輕視,把自己孤立起來,這只能算得上小智,離大智遠矣。)
子路勇敢,但謙厚、忍讓方面仍待學習。(這樣理解孔子的話,子貢勇敢,敢作敢為,但是性格是不是有些剛烈了一點,容忍不了不順之事,德仁的寬厚不夠,與人相處鋒利了一點,還需修煉啊。勇而又謀,仁心宅厚,才稱得上賢人啊。)
子張處事謹慎,為人嚴肅,可是旁人卻不容易接近他。(子張是不是缺少一點親和力,或者是幽默,嚴肅做事做人,謹慎得過了一點,看來,完美的人真是一種絕高的境界,謹慎而不失親切,慎密而不覺古板。)
聽了老師的一席話,子夏的惑解開了,明白了老師對自己的教育。文中沒有寫明子夏受到的啟發,留待學生自己體悟。大概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