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課例
三、采用了激勵性評價。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德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采用鼓勵性評價,以他們的優點為支撐,激發他們的自信。當學生的思維擦出創造性火花時給予及時的表揚;當學生的回答不盡人意時給予及時的引導與幫助,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教學《暮江吟》時,我都采用激勵、鞭策的語言進行評價。在聽到優生充滿激qing的吟誦時,我倍感欣慰,給予了熱情的贊賞;在聽到差生平淡、生硬的朗讀時,我也不批評、指責,而是表揚他們能積極參與便是可貴的,并鼓勵他們加強訓練,爭取進步。不過,評價作為一項活動,并不是教師獨攬的。在這節課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也參與了評價。作為教師我還進行了正確引導,除了教育他們要客觀地評價外,還引導他們要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從而,懂得欣賞他人、善待他人。
這樣,教師和學生都采用了鼓勵性評價,在師生互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過程中,共同營造了一種充滿人文的評價氛圍,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
四、課堂充滿了瑯瑯書聲。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課文應要求學生誦讀,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可惜,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總怕學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將大量時間花在講解、分析上,奪去了學生自己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機會。從而,使文質優美的文章變得干巴巴的,美感削弱了,情趣淡漠了,魅力丟失了。學生學起文章來也覺得索然無味。在教學《暮江吟》一課時,我一改以往的做法,遵循以讀為本的原則,將整節課設計為三個層次的讀:比賽背詩--讀得流利;自學古詩--讀出感情;想象入境--讀出韻味。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將小組讀、個別讀、范讀、集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穿插進行,并留給學生大量讀的時間,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了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同時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