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月球》教學設計
三、教學對象分析: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是積極的知識探索者、建構者,雖然他們對于月球的有關知識掌握得并不多,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并不太強。但他們思維活躍,可塑性強,有較強的求知欲望,愛動手、動腦,思考問題比較積極。通過幾年的信息技術教育,六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上網操作能力。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通過網絡自主探究、尋找學習伙伴分組學習,通過課堂交流達到知識互補,并讓學生通過bbs論壇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行學習交流,從而達到自我發現,自我宣傳,自我教育。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真正的知識探索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上課伊始,就通過多媒體出示宇航員登上月球的圖片,這有利于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質疑:看了楊利偉在神舟五號上生活工作的錄像,你想知道什么呢?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已被充分地激發出來了,也有內在的學習任務作為動力。這為下面的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于是就可以很自然地過渡到重點內容的學習了。
二、依托網絡,自主探究:
(一)自主學習
在重點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有的同學可能對宇宙飛船是如何在太空中飛行的比較感興趣,而有的同學可能對宇航員的太空生活比較好奇,也有的同學可能想對月球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等等,這時教師可以先進行簡單的上網指導,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如:可以一個人獨自學習,可以尋找合作伙伴,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去“論壇”中交流交流,讓學生了解學習的要求,明確學習的目標,接著在專題網頁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性的探究活動。
學生在電腦上進行點擊、瀏覽的過程中可以較全面地欣賞到一些圖文,了解到更多的相關信息,。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了解到更豐富的知識,最大限度地擴大了課堂的信息容量。另一方面,知識也可以以積極的狀態儲存于學生的頭腦中,學生的探究興趣不僅可以長時間的保持而且還會越來越濃厚,這就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好地進行探究活動。其間教師只需巡視給予一定的指導或對遇到問題的學生給予適當的點撥,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以很好的體現。
(二)交流討論:
在學生充分探究后,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語言把所了解到的相關信息說一說,并談談自己學習后的感受。(可以通過電腦展示出來)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有兩個目的:a.了解學生探究的成果,體會教材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b.有效地訓練學生組織語言、讀說的能力,激發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三、拓展延伸,深化學習
在第一次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后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進行第二次的上網學習,更進一步地用網絡資源幫助學生把學習的空間更大限度的拓寬。教師引導:“神秘的宇宙的確奧妙無窮,你們想不想更深刻地了解他們?請自己上網查找資料,并將這些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制成電子卡片,并將它介紹給你的同學。”這時候可以告知學生一些網址或方法,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地上inter網,去了解更多的自己感興趣的有關于航天科技及宇宙奧秘的知識。臨下課前幾分鐘左右可以組織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電子卡片,交流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