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月球說課稿(精選2篇)
飛向月球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先…再…然后…”寫一段話。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提示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憑借課文語言材料,了解宇航員飛向月球的經過和現代宇航事業的發展情況,激發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讀懂課文(1---4)小節,即“飛向月球”部分。
2、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學準備
電腦、網絡教室。
說教法、學法
一、談話激趣法
學生學習需要激趣,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促進他們的發展。教學伊始,我與學生談話討論楊利偉的太空之旅,把學生帶入他們感興趣的世界,營造了一個感興趣的“場”,使學生進入主動、專注的學習狀態。
二、自主查找法
隨著網絡的普及,課程資源越來越豐富,學生對知識的涉獵將更為廣泛,更為開闊,跨越課堂的界限。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己查找楊利偉太空之旅的自拍錄象,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詳細資料。學生親自動手,對太空旅行的經歷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利用網絡查閱資料,篩選、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即拓展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合作探究法
整堂課的合作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合作欣賞,感受太空之旅;合作讀文,感悟語言;合作探究,有相同問題的同學一起查找資料。三種不同的合作方式,從朋友合作到組內合作到自由選擇合作,由點及面,由開放走向靈活,自始至終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發揮群體的創新力量,使每個孩子得到不同層次的幫助和發展,在個體的自我滿足中達成學習目標。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
1、教師談話:前階段,我國宇航事業中取得了一項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嗎?
2、如果楊利偉來到課堂,你想對他說什么,你想問他什么問題?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愿望,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大家都很關心楊利偉太空飛行的經過,老師就以這學生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入手,與學生展開對話,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就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學習也會事半功倍。]
二、網絡查找 加深體驗
1教師: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進入精彩的網絡世界,找到楊利偉叔叔,去揭開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紗,領略其中的奧妙吧!你還可以約上好朋友一起查找!
2學生用“google”搜索器,輸入“楊利偉太空之旅視頻”觀看網上的自拍錄像、圖片和文字資料。
3網絡中的太空之旅讓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信息化社會的合格基礎教育畢業生應具備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與朋友一起帶著問題遨游在資源豐富的網絡世界,一邊瀏覽著,一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來解答自己的疑問,動了腦,動了手,動了眼,加深了體驗,也為接下來學習課文重點段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學習課文 彰顯個性
1、教師:其實,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飛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著陸,邁出了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現在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出示課文)讀到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
2、讀課文,感悟語言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感受。
4、全班交流,指導朗讀重點句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品味課文的內容,隨后交流自己的感受與心得,用自己的朗讀表達自己的體驗。不同層次的學生個性與能力都得到充分展示,內心獲得成功的喜悅。]
四、課外拓展 解決疑問
1、教師:除了課文提供的信息,你還想了解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哪些情況?
2、學生提出問題,找到與自己有同樣疑問的同學一起上網查找資料,進行整理。
3、全班交流自己的問題與答案。
[《語文課程標準》中講到“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學生要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做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因此,先請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隨后讓學生合作解決問題。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快樂!這樣的學習誰會不喜歡!]
飛向月球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教材第二單元的《飛上月球》第一課時,下面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幾個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飛向月球》記敘了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飛向月球隊并登上月球隊的經過,再現發宇航員首次登上月球的喜悅和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會讀會寫生字“絡、膏、拍”;“糊、袤、嶙、峋”四個字只識不寫。
2、能力目標:了解宇航員飛向月球的經過和現代宇航事業的發展情況,體會宇航員工作的艱辛。
3、情感目標: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宇航員飛向月球的經過。
難點:感受飛行過程中的奇妙,體會宇航員工作的艱辛。
四、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自學法、討論法、朗讀感悟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積極參與,激發潛能。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活情感
以探討《嫦娥奔月》的故事為切口,激活學生對月球的向往,揭求本課任務,奔赴月球隊,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以高度的熱情、飽滿的精神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課沒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也沒有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純粹的讀課文可能會削減他們的興致,因此在這一環切、節中,我為學生營造“飛向月球”的氛圍,作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為確保這次飛行的順利,咱們得做如下準備:1、熟悉飛行路線——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2、掃除飛行障礙——運用工具書,認識生字,理解不懂詞語,確保讀通課文。3、了解飛行準備——根據“飛向月球”“登上月球”“研究發現價值”將課文分段。4、準備飛行,接受考驗——檢查自學情況。以這一系列的設計,引導學生自學課文,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富有挑戰,讓學生進入角色。
(三)讀文理解,感悟道理
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后,開始奔赴月球的旅行。
精讀課文1——4小節,了解宇航員飛向月球的經過,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提出了更具挑戰性、激勵性的任務——此次飛行,我們將選擇最優的宇航員,并結合本班實際情況,獎賞“智慧之星”,使學生保持學習激qing,樂于去學。在熟悉了飛行過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發現飛行過程的奇特現象,讓他們去找一找文中最感興趣的地方,讀出令人發趣的味道,通過找、畫、聽、讀宇航員工作的句子,從而感悟現代科學的進步,宇航員工作的艱辛。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結合飛行過程,讓學生談談此次飛行的感觸,回顧“神州五號”成功返回的激動時刻,從而激發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五)知能訓練,快樂作業
抓住課文中出現的“先···再···然后···”讓學生學會在記敘進行某一活動過程時能按一定的順序,避免作業的枯燥乏味,作了以下三種作業提示:(1)你是制作小能手嗎?將你制作某一拿手絕活時的過程寫下來。(2)你愿意成為小小設計師嗎?將我們的教室打扮一番,把你富有創意的設計思路展示出來。(3)你善于學習嗎?將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過程記錄下來。以這種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快樂作業。
六、板書設計
揭求標題,抓住本課重點,將飛向月球的過程概括板書,做到條理清晰,深化課題,讓學生能根據板書,回顧中心,把握本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