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月球》教學案例
教材的選擇:這堂課是書畫版一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燦爛星空第12課的內容,教材本身擁有很廣的題材內容可以選擇,有瓶罐制作的飛行器、折紙表現(xiàn)的飛船、兒童創(chuàng)作畫形式,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選取了以兒童命題創(chuàng)作繪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飛向月球》。在美術繪畫的課堂教學實施類型中,命題創(chuàng)作畫是較難上的一種,命題畫沒有具體的某一種繪畫造型需要教授解決,老師首先要從知識、情感入手給學生準備充分的“感知材料”,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這樣才能有助于他們展開想象,最后順利進入畫面構圖的階段,從而完成最終的畫面創(chuàng)作。一年級的學生不容易受繪畫對象的約束,隨意性大,教師適當的引導往往會創(chuàng)作出奇特的令人驚奇的作品。所以我把重點放在問題設計“---之最”類航天相關知識點的引用,由此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圖片、用影像、故事、討論的手段來解決畫面構圖上的難點和合理安排相關內容。為學生繪畫創(chuàng)作做好扎實的知識情感鋪墊。
一、以知識、情感為切入口進行創(chuàng)意鋪墊
課的開始部分我以問題“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什么?”為開場,2100年前中國發(fā)明的風箏、比法國熱氣球早800年的松脂燈等一一閃亮登場讓小朋友感受到了古代中國人是多么的了不起。中國敦煌石窟中的飛天壁畫、嫦娥奔月、孫悟空腳踩筋斗云的故事,最早抒發(fā)了人類登月的幻想。
課件ppt演示神州“一”號到神州“七”號讓小朋友知道了我們中國人通過千百年來的努力已經把飛天的幻想逐一變成了現(xiàn)實,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由此被激發(fā)。
二、用多種手法激發(fā)學生畫面構圖的多樣性
“誰是宇宙最早的探險者?”問題繼續(xù)拋出,以下的課堂實錄記錄了我如何運用媒體、影像、故事對學生命題創(chuàng)作的畫面指導。
屏幕:1969年美國宇航員首次登月的影像片斷欣賞。
教師:圖象中的宇航員為什么走路是跳躍的?他們在月球上的狀態(tài)和地球上一樣不一樣?為什么?
學生:月球沒有大氣層,有失重現(xiàn)象。
黑板:教師手持宇航員范例在黑板上展示擺動演示失重狀態(tài)
(引導學生畫面上的宇航員可以表現(xiàn)成傾斜的、倒立的等不同于常態(tài)的人物形象,讓畫面的人物造型更有趣更豐富)
教師:失敗是成功之母,在美國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之前,人類還有數不清的失敗嘗試,想不想知道“誰是人類最早的宇宙探險者?”。
學生:(猜測)是中國人吧?
教師:對又是中國人,他是生活在六百年前明朝的萬戶……他雖然失敗了但他勇敢探險勇于獻身的精神得到了后人的尊敬,月球上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萬戶山”博物館有他的塑像。他飛天的原理完全正確,但最終還是失敗了,我們來討論一下,他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他的椅子后面的火箭點著后會燒到他的人……
學生:火箭點完后他沒法回來了……
學生:他沒有宇航服,太空輻射會傷害他,外太空沒有空氣……
教師:(補充)宇航服還能保護宇航員的皮膚,外太空冷熱懸殊,熱的時候比開水還燙,冷的時候比冰塊還冷。
學生:他應該把自己包在一個堅硬的外殼里……
教師:對!這個外殼其實就是飛行器,如果萬戶有了飛行器和宇航服他就不會失敗了……
屏幕:宇航服和飛行器圖片欣賞
(這個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生解決創(chuàng)作畫面中比較難表現(xiàn)的飛行器、宇宙服的形象)
教師手持飛行器范例在黑板上演示和宇航員范例作大小比較
教師:老師的飛行器好像裝不下胖胖的宇航員,是不是老師把飛行器畫的小了?
學生:宇航員離我們近,飛行器離我們遠,所以畫的小了……
教師:對!(黑板簡筆畫示范大小不同的星球)離我們近的我們可以畫得大些,離我們遠的我們可以畫的小些,這“近大遠小”就是透視畫法。表現(xiàn)飛行器、星球時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