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井底之蛙》這一課的理解
明天就要給學生們上《井底之蛙》這一課了,我不僅又拿出課本和教學用書,再想一想如何上這一課。
教學用書對課文的分析是這樣的:課文講的是井里的青蛙孤陋寡聞、夜郎自大和安于現狀,把自己的一個角落當作整個世界,后來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的故事。這則寓言故事被用來諷刺那些見識短淺而盲目自大的人。
我讀了許多遍課文,認真思考了文章中的每一句話,卻沒有體會到青蛙的“孤陋寡聞”、“夜郎自大”、“安于現狀”,也沒有感覺到青蛙的渺小。我真不知該怎樣給學生講這一課。
我是這樣理解課文的。青蛙獨自在一個小角落里生活,它卻能從這么簡陋的條件,這么惡劣的環境中找到樂趣,這是多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呀!特別是當我讀到 “我獨占一口水井,跨井欄、倚井欄的樂趣,算是到了極點,你何不進來跟我一起分享這些快樂呢?”的時候,就好像看到小青蛙悠然自得幸福的樣子。多么讓人羨慕呀。再看看現在的一些孩子,在父母,爺爺奶奶的精心護理下,他們卻感到一百個不滿意,一千個不順心,一萬個不幸福。這些孩子是不是該學學青蛙是體會生活的方法呢?你看文中的鱉要下井去看看時左腿還沒有邁進去,右腿已經被絆住了,多么像長在溫室里的小花呀。如果要培養學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就應該有青蛙這種心理。當我讀到鱉講起大海的景觀“夏禺時代,十年九澇,海面卻沒因此增高;商湯時代,八年七旱,海岸也沒因缺雨而降低。大海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不因為水增多而或進或退,這也可以說是生活在東海的大快樂吧。”大海這樣安全穩定的環境在我們人類社會存在嗎?縱觀社會它的變化多大呀。我們的學生生活在變化的社會中,我們怎么能教育他們去過那夢中的生活?他們也許不能遇到“十年九澇”、“八年七旱”,但是挫折和困難他們卻是經常遇到,那我們又該教育他們怎樣去對待呢?課文最后說“淺井之蛙聽了這些話,瞠目結舌,覺得自己非常渺小。”我認為青蛙經歷了那么多的風風雨雨,依然過的這樣幸福,他應該是偉大的。
我想為井底之蛙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