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教學設計
一、學生分析
我所執教的四年三班有70名學生,其中男生32人,女生38人。他們是第一批實行課程改革的孩子,在近四年的學習中,他們在學習方式、問題能力等方面較普通班有著明顯的優勢。我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敢想、敢說,有著自己的見解,并敢于堅持已見,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在學習課文時,經常為闡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辯論。在前三年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已經養成獨立預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理解詞語的方法多樣,有效;識字、寫字能力突出,大部分學生很少出現錯別字。
二、教學目標與設想
目標:
1.讀課文,體會井底之蛙后來為什么“覺得自己非常的渺小”呢?
2.對照課文讀一讀古文,注意朗讀古文的語調,領悟其內涵。
設想: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力爭通過學生的讀、思、辯等活動,讀懂課文內容,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因為我班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有自己的見解,敢說、敢想,我在這節課上,還將進一步引領他們發揮這些優勢,鼓勵他們大膽爭辯,并在各持己見的爭論中明確這則寓言所闡明的道理。使學生對作品的感受逐漸與作者本身傳達的思想感情合拍。
三、教學重點
讀懂寓言故事,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四、教學難點
讀文感悟,揭示寓意的過程。
五、教學教程
(一)故事導入
師:老師給大家講個寓言故事,名字叫《井底之蛙》,請同學們認真聽。(師生動地講述參考資料中《井底之蛙》的故事。)
[點評:學生喜歡聽故事,課文中的《井底之蛙》在學生看來有些像古文,語言不夠生動,情節不夠吸引人。老師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很有必要。這樣也會給學生以鮮活的印象,利于吸引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究。]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最想說什么?(指生簡單說)
師:其實這個故事就在我們的課本中,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故事,(板書)――井底之蛙。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師:老師講的故事和我們的課文完全一樣嗎?(學生有預習基礎,會說出他們的看法。)是的,我們自己讀懂的課文,一定更有滋味。首先,請同桌兩個人互相聽讀,檢查預習情況。在同桌讀的時候,你要認真聽,看他讀得是不是正確、通順。
[點評:同桌互相聽讀、檢查預習情況的做法,給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的機會,在獨立預習時遇到的困難,或是自己還沒有發覺的錯誤,會在同桌的幫助下解決一些,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而且,這樣的互相聽讀,學生的注意力會十分集中,不會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效果非常好。]
2.師:剛才的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同桌兩人拿不準的字,或不理解的詞,提出來,大家一起學習。(學生可能會提出“夸耀”、“攀緣”、“環顧”等詞語的意思是什么?“千仞之高”的“仞” 字或“商湯”這個詞怎么理解等。要先讓知道的學生說一說,教師再給予認定。)
[點評:這一環節的設計,能夠進一步掃清字詞障礙。]
3.師:解決了字詞問題,請同學們再來讀課文,看能不能用三兩句話把你讀到的主要內容說出來。(學生自由讀,進行思考后,再找學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