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教學設計 4份
(出發晚了點兒,走遠路怕趕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危險的小路)
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2.小路怎樣危險?看看105頁上的插圖,具體說,小路危險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納,在這里就是“擱”“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腳”說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只腳的寬度。這樣窄的小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亂,就有掉下深淵的危險。“深淵”,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這條危險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經走過的。這次他先通過時,是輕松的嗎?
(不輕松。)
從哪些地方看不輕松?這進一步說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的“貼”;“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免得看了緊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碎小” “慢慢”“移動”說明因為緊張、害怕而倍加小心。走過最危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看到列寧跟在他后面,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大聲喊:“往回走!”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擔心列寧掉下深淵。從巴果茨基的這些動作、表情看,他走過時,也是提心吊膽的,可見,小路的確是危險的。)
4.那么,列寧是第一次走這條危險的小路的,他表現怎樣?
(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后邊,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說明列寧也害怕了。)
但是,列寧面對眼前的危險,盡管“頭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樣看待和處理的呢?
(列寧“站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議論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寧雖然害怕,但他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面對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
5.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登上山頂了。他們觀看的日出景象怎樣?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壯觀。難怪他們冒險前來觀賞。)
6.日出景象究竟怎樣美麗,怎樣壯觀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據課文在這段話的括號里,填上短缺的詞語。再比較填寫的這些詞語是不是可有可無,它們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樣?
他們登上山頂,一股( )陽光正好射穿( )的薄霧。遠處( )湖水開始反射出(
)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粉紅色,( )露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 ),鳥兒們放開歌喉,(
)唱了起來。
(所填寫的詞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它們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飾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動、形象,顯出壯觀。不只是看見了陽光、湖水、雪、露珠兒,聽到了鳥兒叫,就覺得優美、很壯觀,關鍵是看到了什么樣的陽光、什么樣的湖水和什么樣的雪,鳥兒叫得怎樣動聽,等等。)
(三)閱讀第三段。一邊讀一邊思考:
1.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時,第二次走了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