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童趣、樂趣……——《小兒垂釣》教學設計
【現狀分析】“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好古詩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自身修養,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然而在目前的古詩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為了應付試卷,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多半是:一、解題,二、介紹背景、作者,三、講解字詞,四、交流每句詩意及整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五、要求學生背誦默寫。整個過程模式化,更無“趣”跡可求。學生對于古詩學習的興趣正在慢慢地消逝……
【教材簡析】
《小兒垂釣》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八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爛漫、活潑機靈的神態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淳樸的小孩兒形象。
【教學目標】
1、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3、能夠掌握“品字詞,想畫面”的古詩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賞畫入詩——體驗情趣
1、兒童一直是詩人心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兒童的天真無邪、聰明機靈常常打動著詩人的筆觸。
瞧、這幅畫曾經打動過哪位詩人?(出示,《池上》畫面),并寫下了一首——(《池上》),我們一起吟誦一番。
2、(出示圖畫,)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另一幅畫,欣賞完了能告訴我:
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誰在干什么嗎?
3、師:的確,這是一副意境悠遠又栩栩如生的畫面。
[設計意圖:首先教師引領學生共同賞畫,不僅運用了畫面的直觀效果來引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有效地把學生帶入到學古詩的情境之中。中間穿插詩句積累。第二、運用圖片,配上古箏曲,讓學生充分體驗其中的情趣所在,再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就更流暢了。]
二、引領學詩——尋找童趣
(一)、解讀課題。
過渡: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幅畫中的情景打動了我們,曾經也打動了唐代詩人胡令能,情不自禁寫下了一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師:注意:垂,字第二橫最長;釣,中間是一點。)齊讀課題。
知道題目意思嗎?
(二)、你了解作者嗎?
(三)、初讀釋疑
過渡:很多同學都掉過魚吧,釣魚的確是件很有趣的事,詩人筆下的小兒垂釣又別有一番情趣呢!
1、(出示自讀要求)不信,就打開課本,自己輕輕地讀這首詩。把詩讀正確,讀流暢。
讀準字音是讀好詩的基礎。來看看這幾個難讀的字音:
(1)、(課件出示)蓬頭、稚子、垂綸、莓苔 、應”,
指名兩生讀。
(2)、聽聽這位老師怎么讀的,注意字正腔圓。(課件播放錄音)
齊讀生字,邊讀邊記在心里。
(3)、掃除了字音障礙,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首詩讀流暢了。(指名兩生讀)齊讀。
(4)、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古詩的平仄,韻律,把這首詩讀好聽了。
[設計意圖:“別有一番情趣”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平添了幾分學古詩的興趣。在設置“讀準字音”,教師范讀這一環節設計時,教師沒有當場范讀,而是把其他老師的朗讀錄下來,再進行播放。運用錄音播放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有效的幫助學生記憶。]
2、過渡:“詩讀百遍,其義自現。”細細地讀課文,說一說,你能讀懂了哪些詞語。(方法提供)可以借助工具書,結合畫面,也可以聯系上下文,還可以聯系以前所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