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童趣、樂趣……——《小兒垂釣》教學設計
字詞理解:學生自主理解“蓬頭、稚子、垂綸、莓苔、映、借問、遙、應”的意思。
(1)、先看前兩句,你通過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字詞?
根據剛才的理解,誰來把一二句的畫面給大家描繪一下。
(2)、過渡:理解了詞語相信大家能把前兩句讀好。那后兩句你都理解了那些字詞呢?
例如:(聯系以前所學詩句理解)借問:詢問的敬稱。聯系“借問酒家何處有”中的“借問”。遙:遠遠的。師引導: “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知不是雪”都是遠遠的。
第三、四句:
師:后兩句又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設計意圖:“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課堂上所學的古詩畢竟是有限的,最要緊的還是要教會學生理解詞語、自己學古詩的方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理解更多古詩的意蘊所在。通過描述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不是枯燥的直接說詩意。】
c情感誦讀:帶上我們心中一幅幅畫面,一起吟好這首詩。
三、合作品詩——激發興趣
過渡:(板書“品”)我們常說“品茶”,一杯好茶只有慢慢的品嘗,才能體會其中的真味。學古詩也是這樣,只有細細的斟酌、推敲,才能真正體會到詩歌的情趣所在。
1、請同學們用心地默讀這首詩,把你認為富有童趣的詞圈畫出來。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么,發現了什么講給身邊的同學聽聽。
[通過“輕輕地讀”、“細細地讀”、“用心默讀”這“三讀”,階梯式逐步引導學生在通讀詩句的基礎上,理解、感悟詩中的情趣所在、童趣所在。]
2、交流。通過品詞語,詩中兒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師:我們來一字一句品味稚子那童真、童趣。
(1)(出示:)蓬頭稚子學垂綸
“蓬頭”猜想一下,他為什么會蓬頭?品出兒童的可愛、淘氣;
“學”:聯想到《四時田園雜興》“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學”而非“玩”,似懂非懂,趣味無窮。品出兒童的可愛、天真。
(2)(出示:)側坐莓苔草映身
“側坐”讓學生自己通過表演“側坐”,來品出小兒垂釣的悠閑。“莓苔” 長在僻靜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師詢問:經常釣魚的學生,你會不會選擇長滿莓苔的地方釣魚啊?“草映身”小孩身子小,還很機靈。怕魚兒看見自己的身體,用綠草作掩映。
過渡:從小兒垂釣的姿態及垂釣的環境的選擇來看,仿佛一切都天衣無縫、萬無一失了。偏偏這是來了一個不識趣的問路人。
(3)(出示:)路人借問搖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齊讀
①誰來把你們的理解通過表演告訴大家。
指名一生演“蓬頭稚子”。一生演問路人。師:做導演。
師相機詢問“稚子”,你會釣魚嗎?哪個字告訴了我們?師:你釣魚會選擇一個怎樣的地方?
相機問路人:你就是那個路人了,你該站在哪里呢?哪個字提醒了我們?問路時是否還要加些動作、神態、語言等。
(生演完)師走上講臺:我來問問你,你這個動作什么意思?為什么不應聲?
②他剛才那樣叫招手嗎?應該叫——(擺手),招手該怎樣呢?你有不同的理解的表演嗎?(師生共演,師演問路人,生演垂釣兒童。)
師:你這個手勢什么意思?
相機評價。
③你們又是怎么認為的呢?
小結:一個“招手”,有的這么表演,有的那樣表演,甚至連是誰在“招手”,專家們都眾說紛紜。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個呀就是學古詩給我們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