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學設計
師:那大家怎樣理解這句話呢?你能用一個成語說說他這個人嗎?(一絲不茍、專心致志……)
師:竺可楨爺爺作為一名物侯學家,他的成就是這樣么得來的。
4、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 “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1、說一說從竺可楨爺爺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發?
2、教師還可以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么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3、鼓勵學生交流有關竺可楨爺爺的故事,下節課舉行一次“名家匯萃”的故事會,了解名人故事,體味名人情操。
文本細讀:
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
課文按時間先后順序,分為三部分:1——5自然段講竺可楨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講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準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 16——17自然段講竺可楨爺爺通過長年精確觀察,掌握了氣候變化規律。
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感悟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