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過程:
同學們,上節語文課張老師帶大家初步學習了課文《三顧茅廬》,今天這節課我們帶大繼續學習課文《三顧茅廬》。――學生讀題:三顧茅廬
一、復述詞語,把握全文
1.出示詞語:
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
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秀麗宜人
群星紛爭、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統一中國
(1)還認識這些詞語嗎?你能讀正確哪一組就讀哪一組?生自由讀。
你發現了什么?(a、這些都是課文中主人公的名字;b、這些都是寫隆中景色的詞語;c、這些都是寫諸葛亮策略的詞語)
(2)一起讀這三排詞語。你發現了什么?(把這些詞語連貫地說出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2.選幾個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欣賞美景,感受“才華”
過渡:通過預習我們知道,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著,于是他帶著關羽、張飛第三次來到隆中。你看!
1.欣賞美景
出示圖文
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1)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秀麗宜人”(生自由說)
(2)美在哪里?里面寫了哪幾樣景物?(松林、溪流、竹林)
(3)積累詞語:
(4)這里的景色的確秀麗宜人,連起來讀好這句話。
過渡: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臥龍岡,這是一條怎樣的山岡?
2.感受“才華”
出示圖文
a、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1)讀這句話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看圖做手勢理解。
(3)在這句話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臥龍除了因為山岡的形狀像臥龍,還因為什么?
過渡:諸葛亮真的就是一條騰飛的臥龍嗎?他真的很有能耐嗎?(是)你看,就在那個茅草屋里,劉備聽了他的話茅塞頓開。
b、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頓開”?(本來不明白,現在一下子明白過來。)
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策略一定很高。我們也有過茅塞頓開的時候嗎?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話讀好。生讀。
過渡:后來,劉備對他們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說——
c、我得到了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1)你們發現什么?這三個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都是比喻句)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一)語言
1.自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張飛說些什么?劉備說些什么?分別是怎么說的?
2.交流。
(1)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a張飛嚷了什么?讀。
b為什么嚷?(兩次去都沒見著,憋了一肚子氣。再者,劉備是一方諸侯,諸葛亮是何許人也,值得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請?) 什么心情?(煩躁)
c 他怎么嚷?誰來像張飛一樣嚷一嚷?自己先練練。誰來做一回猛張飛?
過渡:聽來張飛的話,劉備是怎么說?
(2)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點出“生氣”。劉備怎樣“生氣”地說?誰來讀一讀劉備的話。
(3) 只要抓住了張飛和劉備說話時樣子的詞就能把這兩句話讀好。
過渡:劉備說要尊重人才,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