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教學實錄
師: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會和結拜兄弟生氣。
師:在課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
生:好,在第二小節(jié)
師:我讀張飛,你讀劉備。(師生對讀)
師:好!誰還有興趣,也來讀一讀。
(又有兩個學生和老師對讀,效果不錯。)
師:還沒出行,我們已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二、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學生理解,邀請讀
師:半里多地大約多少米?(250米、300米左右)
師:也挺長一段距離的,就下馬步行了,諸葛亮也未必看見啊,騎著高頭大馬直接到諸葛亮的草屋不也可以嗎?為何半里多地就下馬步行了?
生:足可以看出劉備是真的尊敬諸葛亮,誠心誠意地想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大業(yè)。
三、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師補充:古時臣民見皇帝時站在臺階下等。)
生: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地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師:是呀!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里呼呼大睡,劉備卻恭恭敬敬地候在門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恭恭敬敬地等候該是怎樣等的,我們試試看。
生:(陸續(xù)有學生站起來,學老師地樣恭恭敬敬地等候)
師:你等著,別動。我想,劉備的人是恭恭敬敬地站著,他的腦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轉著。你想,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一些什么?
生:(繼續(xù)站著)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說,如果你覺得他說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會想,待會兒見了面該怎么說話呢?
生:我怎樣才能讓諸葛亮相信我的誠心誠意,幫助我完成大業(yè)呢?
師:噢,劉備盡在想一些個問題。
生:他在想:我已經(jīng)來過三次了,諸葛亮這回該跟我走了吧!
生:為了諸葛亮,我已經(jīng)連張飛都罵了,我的心真得夠誠了。它諸葛亮就是一塊石頭,也得被感動了!
師:這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不準諸葛亮是在考驗劉備也未可知,挺冷的天睡什么午覺。看來劉備是經(jīng)受住考驗了。
四、“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
生交流“半晌”“一個時辰”大概得多長時間
師:當時,劉備貴為皇叔,諸葛亮僅僅是一個山野村夫,劉備已屆47歲,諸葛亮僅有27歲,卻是一個門外站著,一個屋里躺著,一個耐心等著,一個安心睡著,同學們,此時,你們想說什么?
生:這就是真正的精誠所至。
生:劉備真是太誠心了。
師: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何為劉備的誠心誠意,請同學們細細道來。(師領讀: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生讀表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
師:劉備如此禮賢下士,值得嗎?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逗留三國城,去拜訪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下課。
反思:這個教學片段中,我緊緊抓住“誠心誠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語言對話,與文中人物對話,孩子們在品悟中發(fā)現(xiàn)了文本緊緊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等細節(jié)描寫,形象地刻畫了一個求賢若渴的劉備,對“誠心誠意”的體會也水到渠成。但是值得注意的仍是讀不到文字背后的情意,孩子們的體會僅僅是浮于文本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