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教學案例
3、劉備聽了很生氣,他怎么說的,指名學生讀,請大家評一評他讀得怎樣?你能比他讀得更好嗎?
4、師生合作讀對話,同桌合作讀,體會張飛、劉備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評讀、賽讀、合作讀,增加了讀得趣味性。加上一開始老師的范讀就比較夸張到位,學生易于摹仿,學生自然地體會到張飛這個人個性比較豪爽、魯莽,劉備比較穩重,尊重人才,為學習后文奠定了基礎。)
(四)看、議、讀、悟,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動作
1、看一看:劉備究竟是怎么拜訪諸葛亮的呢?請看錄像。(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中的一段,與課文內容相當吻合。)
2、議一議:欣賞完畢,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議一議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匯報。
生1:離諸葛亮家很遠,劉備就下馬步行。
生2:劉備敲門很輕。
生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于、張飛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上等候。
生4:他們等了很長時間。
生5:一聽到諸葛亮醒來,劉備就快步走進草堂,與他相見。
3、讀一讀:再來讓學生讀課文。學生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時,請學生談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劉備等人十分耐心,其實他內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劉備待人的真誠。
(五)串教比喻
課文里有三個比喻句:[
1、那里的山崗蜿蜒起伏,好似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2、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3、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它們分布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瑣,學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講到劉備終于見到諸葛亮后,把這三個比喻句連成一串珍珠一塊兒教:“劉備的誠意終于打動了諸葛亮。劉備如此虔誠邀請的人肯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諸葛亮出山后是怎樣輔佐劉備的呢?”(教第2、3句)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前后貫通,融為一體。
三、課后,拓展延伸,開闊視野。
課文學完了,但我在想,我們難道僅僅是告訴學生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嗎?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知道劉備求賢若渴,待人誠心誠意,還要讓學生換位思考:假設當時站在門外等候諸葛亮的是你,你會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誠嗎?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三國故事,還要繼續閱讀《三國演義》,了解三國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國的燦爛文化。我設計了以小隊為單位出一期“話三國”手抄報,舉行一次班級“講三國”故事比賽。
(可喜的是教完這篇課文,班級里幾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國演義》。連平時成績較差的同學也課間放棄休息,捧著《三國演義》如饑似渴地讀著。在教學這一單元后面練習中的“熟記成語”時,有同學發現這八個成語(初出茅廬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獨木難支回天無力)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給我們構建了一個鮮活的多維立體的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處處皆語文。”課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里的40分鐘,學生是在學語文。而課前的預習,課后的鞏固,各種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求知欲。特別是像這一類歷史性題材而且是選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創造,讓知識內外溝通。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