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說勤奮第二課時教學案
a、司馬光的事例 讀課文。 黑板3:(1)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就去玩了,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2)長大以后,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2) 感悟第一句:比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從中能比較出什么?(僅僅比較出司馬光很勤奮嗎?從而知道勤奮是件吃苦的事,許多人都吃不了這個苦)(3)感悟第二句: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有什么不同?用這種枕頭你習慣嗎?為什么?司馬光把這種枕頭稱為——學生說(警枕)。為什么叫它“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師小結:這一段分別寫了司馬光小時侯和長大以后,勤奮學習的事情,舉了幾個例子,通過對比襯托、細節描寫等方法突出描寫司馬光的勤奮,寫得特別生動,讀了,我們就仿佛能夠看到司馬光那認真的樣兒。正因為如此,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b、童第周的事例(復習學法)體會交流 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字,是什么?(起早貪黑)——同樣這也是“勤奮”! c、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較 黑板4:抓緊時間 睡覺時 天剛亮 睡覺前 從這幾個詞里,你又沒有發現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珍惜時間) 黑板5: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比較這兩句話,能比出什么來? 師小結: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能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基礎較差的人靠勤奮同樣也能成才,不應自暴自棄。 (舉例) (司馬光,童第周) 書上怎么說的? 從書中找出有關句子畫出來。 什么叫“滾瓜爛熟”?他是怎么做到滾瓜爛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兩遍嗎?(不知多少遍)——這就是“勤奮”! (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這就是“勤奮”! 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指名讀課文。成績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剝離技術所產生的影響,這些事實證明,勤能補拙,成功來自勤奮是真理。 有以下三點: (1)一個是古代,一個是現代,古今中外,哪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2)司馬光從小聰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 (3)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聰明也好,笨也好,要想獲得成功,都要靠勤奮。 四、拓展訓練,情感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