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上《奇妙的國際互聯網》
侯 器(江蘇教育學院運河分院,江蘇邳州,221300)[摘 要] 本文屬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應用研究。教學給人們開展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整合以有益啟示:學科整合必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優勢,遵循學科的教學特性和學生的學習規律,以搭建自主學習、自主構建的資源學習平臺為突破口。同時,教學還彰顯出信息技術文化背景下師生信息素養提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 教學案例;學科特性;語文學習環境;師生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千年以來,我國許多中小學校加大了教育信息化推進的力度,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技術手段的普及不僅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成為可能,而且為現代中小學學科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進一步促進信息化了的“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新型課程形成和現代教學樣式的發展,成為現今擺在學科教學面前的一個新課題,為此,筆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下面以小學語文四年級《奇妙的國際互聯網》一文為例談談筆者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教學目標:
1. 準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有關詞語,學會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過反復朗讀和網上“沖浪”操作,理解國際互聯網和我們生活學習息息相關。
教材分析: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是介紹現代高科技的一篇說明文,文章緊扣“奇妙”一詞,通過對互聯網結構、工作原理、互聯網與人類生活關系的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從小了解熟悉網絡,為今后使用網絡更好地工作學習打下基礎,同時激發同學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情感。考慮到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課文內容的特殊性,筆者覺得本課教學應在充分使用課文這一“例子”引導學生讀書感悟的同時,適當增加學生對網絡“生活”的體驗,這樣既能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促進對文章語言文字的理解,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因此我決定在網絡教室上這篇課文。
教學準備及教學結構:
在計算機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在多媒體網絡教室建立了一個特別的教學網頁,構建了一個信息化了的“教學材料包”。該“教學材料包”構建時要求盡可能充分考慮了語文學科的特點,考慮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需求。為此,在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我們設計了三大教學資源板塊,即以學法指導為核心的“學海導航”板塊(內含“課文概要”“學習目標”“學法指津”三個子板塊,以防學生學習時“迷失方向”),以語言訓練課文理解為中心的“協作學習” 板塊(內含“資料寶庫”“課文聽賞”“咬文嚼字”“內容點睛”四個子板塊)和以實踐操作體驗為內容的“網上沖浪” 板塊(內含“網上暢游”“談天說地”“合作探究”三個子板塊)。將學生帶入網絡教室后,兩課時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初讀感知,學法點撥:
首先是導入談話: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說“入網”“上網”,你們知道他們所說的“網”究竟是什么新鮮玩意兒嗎?揭題后,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奇妙的國際互聯網”,互聯網奇妙在哪里?它為什么這么奇妙呢?然后要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由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