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一課,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義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蘇軾既思念親人,篤于情誼,又通情達理,以理遣情,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愿的情懷。課文的重點顯然是在描繪蘇軾由“埋怨”而走向“寬慰”的精神軌跡,這正是詞人寫作時的著力點,也是這首詞的藝術魅力所在。
【設計理念】
本教學將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感情變化為主線,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結合古詩文經典誦讀教研課題,熟讀背誦原詞,并引導學生換位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目標:
1、 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2、 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3、 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重點: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
教學難點: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
教學板塊設計:
一、朗讀詞文,整體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進詞境;
三、名句重讀,讀懂詞情; 四、拓展體悟,讀透詞心。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與文本對話]
師:中秋八月,月圓情濃。千里嬋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蘆花深處是月,小樓吹笙是月。今天讓我們繼續學習蘇軾筆下的《但愿人長久》(板書課題)
(課件呈現三句詩歌)師: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描寫過月亮的蹤跡,我們不妨一起呤誦幾句
詩仙李白寫道“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張九齡曾筆下生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若虛曾感嘆“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師:跨越古代,穿越時空,月亮依舊高掛于天際。吟誦著這些詩句,你發現剛才詩人筆下的月亮蹤跡分別出現了什么地方?(學生匯報并且出示課件 山中月、海中月、江中月)
師: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邊讀邊思考,蘇軾筆下月亮的蹤跡出現在哪呢?
生:可能回答中秋月,詩中月或者心中月(副板書 心中月)
師:請找到書中描寫中秋月圓的句子,讀一讀。你從中讀懂了什么?
課件出示“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云。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只有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
生1:從“歡歡喜喜”體會到大家都團聚在一起共同慶祝中秋節的到來。從“只有”和“心緒不寧”體會到蘇軾的孤獨和思念親人的難過、悲傷的情緒。
生2:從“皓月當空和萬里無云”體會到寫的是中秋的月,是一輪美好的圓月,只有作者在孤獨中度過中秋。他已經和弟弟分別七年了,特別思念家人。
[與作者對話]
1、分析“手足情深”
師:書讀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問“蘇軾啊,你和弟弟到底是怎樣的一對兄弟呢?”讓我們再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又能從字里行間體會到怎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