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教學案例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后三次用“這就是勤奮!“的句式點題,反復詠嘆,觸動學生心弦,讓他們一步步明白“勤奮”就體現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口號;讓他們明白“勤奮”是多么不易,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在輝煌的背后,是普通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與堅持;讓他們明白無論何時勤奮都不晚,關鍵是行動!如:你還從哪里看出司馬光非常勤奮呢?
生:我從這里也看出他勤奮:“長大以后,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生: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是不一樣的。我們睡的枕頭是軟綿綿的,而他卻用一段木頭,硬邦邦的,我覺得肯定不舒服。
師:誰要補充?
生:對呀,睡覺時只要一動,枕頭就會滾開?磥恚眠@種枕頭是為了擠出時間來讀書寫作。
生: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師:太貼切了!請把掌聲送給他!
司馬光管這種枕頭叫“警枕”?這里的警應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
爭分奪秒的學習、寫作,連睡覺的時間都要擠出來,這就是——“勤奮”!(點課題“勤奮”)誰來讀一下這句話,把你的體會融到文字中去!
師:你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誰再來讀?生讀。
師;你讀出了他的勤奮。
(引導學生同桌合作探究,抓住深受感動的句子,圍繞重點詞語談體會,感受司馬光的勤奮。學生再三品讀‘警枕“,與自己的枕頭對比,推測司馬光的動機,明白了司馬光以常人難以忍受的方法擠出時間來寫作,從而心中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教者趁熱打鐵,點題明旨,水到渠成。)
師:我們來看一段錄象,看看司馬光是怎樣利用“警枕”來勤奮學習的?看完之后,你又有什么體會?
生:他犧牲了休息時間,才有所成就,他真棒!
生:他太勤奮了,我得好好向他學習。
師:再次朗讀,把你們的感受融進去!
(同時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補白,再現當時的情景,讓學生走進歷史,走進文本,深刻地領悟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最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整個課堂被司馬光可貴的精神感染著。)
總評:整堂課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其去和文本對話,主動地去讀書,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對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和體驗。同時,通過師生、生生的對話,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共識共享共進,智得以啟迪,情得以激發,既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內涵,觸摸了司馬光、童第周的心靈,使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使“勤奮”的道理深刻地烙印在每個孩子的思想里,衷心地希望能使他們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