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教學反思
交流第一個事例時,孩子們都能找到要點,此時我提出:說說課文按什么順序寫的?學生們對之前交流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得出:先寫小時候怎么勤奮,再寫長大以后,更加勤奮,最后寫取得的成果,按照時間的順序寫的。因此,寫法的指導也自然地滲入教學中了。
第二個事例,我采用質疑探究,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學完二、三、自然段后,我要求學生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看看他們有什么不同。他們的回答既簡練又到位,一下子就指出司馬光是天資聰明又勤奮努力,而童第周雖然一開始基礎較差,但通過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后也取得了偉大成就。兩個例子,兩個視角,使得論證更嚴密。
最后由“課本”向“課本外”延伸,我讓學生說成語,讀名句,寫事例,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系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重點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
在教學本課時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體會“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什么樣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間走一個來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在教學兩個具體事例的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愿積極參與、都能自主選擇的開放的學習環境,教師參與其中,關注學習過程和方法,努力讓學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學習活動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養。我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個例子,合作學習。要求:小組先確定學習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輕聲讀一遍,再劃出說明勤奮的句子。劃好之后,互相交流,談談自己的理解。
交流第一個事例時,孩子們都能找到要點,此時我提出:說說課文按什么順序寫的?學生們對之前交流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得出:先寫小時候怎么勤奮,再寫長大以后,更加勤奮,最后寫取得的成果,按照時間的順序寫的。因此,寫法的指導也自然地滲入教學中了。
第二個事例,我采用質疑探究,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學完二、三、自然段后,我要求學生對兩個事例進行對比,看看他們有什么不同。他們的回答既簡練又到位,一下子就指出司馬光是天資聰明又勤奮努力,而童第周雖然一開始基礎較差,但通過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后也取得了偉大成就。兩個例子,兩個視角,使得論證更嚴密。
最后由“課本”向“課本外”延伸,我讓學生說成語,讀名句,寫事例,幫助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將課內外知識聯系起來,運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讀中學寫、寫中促讀、在學中做,在做中創。
《說勤奮》教學反思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通過司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