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說課稿
說教材:
《三顧茅廬》出自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主要講述的是歷史人物故事,分別是:劉備、祁黃羊、公儀休。《三顧茅廬》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成的。課文講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作為一篇歷史故事題材的文章,《三顧茅廬》這課文略寫一、二次拜訪,把筆墨集中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這件事上,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著力刻畫了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贊美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看出諸葛亮地的確確是一位曠世奇才。
認真閱讀了教材后,我發現課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關羽、張飛反襯劉備。課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細節,細膩地描寫了劉備的動作,讓我們看到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那諸葛亮呢?仔細閱讀文本,我們會發現作者在三、四自然段運用了環境描寫和對比、比喻等修辭,展現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于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點,針對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說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學習本課生字及新詞,重點關注兩個多音字(沒有見著 茅塞頓開)以及課文中的四字成語。
3、學習文中一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關系。
4、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態度目標: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說重難點:
1、抓住細節描寫,從動作、語言、神態方面感悟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2、學習文中三個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體和本體之間關系。并從中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劉備對人才的渴求。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背景: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時代叫做三國,那可是一個戰火紛飛、群雄紛爭、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因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
2、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要一起學習的課文,就是發生在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選自《三國演義》,它就是《三顧茅廬》。老師板書課題,學習生字“顧”“茅”
3、“顧”是什么意思?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個詞就可以解釋。(拜訪)
4、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讀。注意多音字“沒有見著”
5、文中講了誰三顧茅廬?板書劉備
6、為什么要三顧茅廬?(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7、劉備三顧茅廬是怎樣的態度?(板書誠心誠意)
8、劉備對諸葛亮的誠心誠意表現在哪些方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 拜訪 目的 態度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學生并不陌生,對成語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內容基本有些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但都沒有見著。”“拜訪”正是對“顧”的最好解釋,以此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題。劉備拜訪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段文字中至為重要的一詞是“誠心誠意”。這既是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的心理態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于是我采用課題與第一自然段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幾個核心內容,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