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說課稿
摘錄諸葛亮的話,有理有據,更能充分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
(二)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寫
1、文中還有一段景色描寫的句子,指名讀
2、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3、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讀好這幾句話,相繼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這幾個詞
4、這一段僅僅是寫景嗎?學生可能理解不到這個層面,老師簡單介紹。
設計意圖:環境烘托
“臥龍”一喻一語雙關,既喻山,又比孔明。環境描寫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點,給文章增添了美感。這段文字明是寫景,暗是寫人,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臥龍先生”扣合,為后面的出場做鋪墊。同時也結合課后第5題,滲透寫景句子的方法指導。
第四自然段:
1、你還從哪兒讀出諸葛亮的才華?
2、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3、“群雄紛爭”是什么意思?可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簡單介紹
4、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后,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生動的比喻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導讀好這句話
第五自然段:
1、引讀第五自然段
2、畫出這段話中的比喻句,讀一讀,這樣形容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恰當嗎?為什么?(生動的比喻說明了諸葛亮對于劉備的重要,也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總結全文
1、劉備前后三次拜訪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點寫了第三次,一二兩次一筆帶過,詳略得當,突出了重點,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
2、再回過頭來看看課題,劉備為了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曾經三次到茅廬去拜訪,前兩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因此,這一成語還有誠心誠意邀請人家的意思。由本義到現在的引申意義,讓學生較全面的理解三顧茅廬這個詞語的意思。
作業設計:
1、課后閱讀《三國演義》
2、《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你還知道其他名著嗎?感興趣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