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教學設計之一
3、同學們,當我們背著書包高高興興上學時,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同齡人,他們是多么困苦;當我們在父母懷里撒嬌時,可曾想到那些在貧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強自立的孩子們,他們多么令人愛憐!給予它他們關愛與溫暖,我們能夠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學習生活,我們應該做到。只要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七、課外延伸,拓展思維。
1、用自己的行動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互通書信、捐款捐物……)
2、復述課文,抄寫“華彩段”。
3、觀察周圍熟悉的一個人,以“眼睛”為題寫一篇日記。
總評:
本課設計充分把握了教材的特點,始終扣住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文本,與“大眼睛”進行心靈的對話,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素養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啟迪。整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結構嚴謹,重點突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設計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也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理念。
縱觀本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處理教材干練,從文本出發,從學情出發,把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串聯組合得比較巧妙,形成了一個富有凝聚力的整體結構,這是本課的一大亮點。
2、設計體現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全課針對不同段落的特點,采用不同形式的讀,而且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整體感知時的瀏覽,突破難點部分的細讀,升華情感處的引讀,次要部分的默讀等……以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領悟到了文章所表達思想感情。通過有聲有色地讀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語文本對話,使課堂教學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出了語文課的特點,形成又一教學亮點。
本課設計,還體現了以下特點:
1、努力創設情境,為學生搭建情感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從而與文本進行豐富、深入地對話。如:貧困地區孩子艱苦的生活、惡劣的學習條件,這些背景距離學生現實生活較遠,學生缺乏這方面的體驗。而教師適時地引進現代媒體,展示貧困山區孩子學習、生活的情景圖片以及出示他們失學、輟學的資料,直觀的形象,鮮活的畫面,給學生以強烈的沖擊,幫助學生走入課文描述的背景之中,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2、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在解讀“大眼睛”內涵的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融情想象:她還生怕什么?從她的注視里,你還聯想到了什么?這樣的設計,不但重視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及想象能力的培植,而且體悟出了平面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蘊,使情感噴涌而起,一瀉千里。
當然,這堂課中,也有一些需要思考改進的地方。整堂課的教學,教師的預設、引導多了些,學生的自主發揮少了些,與文本情感的交流還不夠深入、豐富。此外,怎樣結合閱讀讓學生學會揣摩文章表達順序,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也需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