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教學設計之二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放幻燈1、2)你們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照片中的眼睛嗎?(充滿幸福、歡樂……)
2、(放幻燈:“大眼睛”)你怎樣來形容這張照片中的眼睛?
(學生談想法或體會:明亮的、專注的、水汪汪的、渴望的、憂郁的……)
3、的確,這是不尋常的照片,作者看到這張照片也想到了很多,讓我們來讀課文。
(由眼睛導入,可緊扣本單元主題,也可形成強烈地對比,讓學生從情感上首先體會兩種眼神的不同,在心中留下一個疑問。)
二、理解體會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看看作者看到這張照片后想到了什麼?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作者怎么想的,誰來朗讀第一段?(學生朗讀)
(3)讀了這一段,你有什么體會?(學生談體會)
(4)想到這些,你是一種什么心情?你能讀出來嗎?(學生個別朗讀,配樂朗讀)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這樣一張不同尋常的照片會讓自己產生什么聯想,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達到共鳴,同時在此指導學生朗讀。)
2、這樣一張照片,為什么能讓我們、讓作者這樣感動,由此聯想到這么多呢?讓我們從第一段中了解一下這張照片的來歷和背景吧!
(1)默讀第一段。
(2)誰來用最簡潔的話說一說照片的來歷?
(學生說。引導學生從文中提取出信息,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3)“大眼睛”是在什麼情況下上學的?
(4)你還知道哪些失學兒童的故事?講一講。(學生交流)
(5)老師這里也有幾張照片,請大家看大屏幕。(放幻燈:貧困兒童照片)
(6)看了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談感受)
(在此處,通過對第一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了照片的背景,對背景知識的批注和補充,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課后“金鑰匙”的要求得以體現。同時,這些令人為之感動的、真實的照片和老師所創設的情景讓學生了解了那些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學習狀況和條件,使他們從心底同情這些孩子們。)
3、這些貧困兒童的境況和“大眼睛”一樣,讓人同情,讓人感動,他們對讀書的渴望和“大眼睛”一樣的強烈。這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是許許多多瀕臨失學的貧困兒童都有的,“這雙大眼睛,好像在看著你,看著我……”大家一起來讀第5、6自然段。
(1)學生朗讀第5、6自然段。
(2)社會上的單位、團體、個人給予這些孩子無私幫助和關懷。請大家看這些我們并不陌生的鏡頭。(放幻燈)
(學生和那些失學的孩子們感受了同樣的關愛和溫暖,感受愛心的可貴。)
4、“大眼睛”激起了人們的同情和愛心,成為“希望工程”的標志,讓我們來看一看“希望工程”開展十幾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吧!
(1)請大家自由讀第6自然段,畫出文中的數字。
(2)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學生說)
(在這里,通過前面的體會和理解,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這些數據的含義。但要將文章的主題和精神在這里得到總結和升華,需要學生通過相互補充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