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一單元
編 寫 說 明
本書是為配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科版)(以下簡稱教科版課標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實際教學而編寫的教師教學輔助用書。全書根據教科書的主題單元構建方式編寫的,包括《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編寫說明和八個主題單元、八篇選讀課文的教學指導,共十部分。
一、編寫目的
本書編寫主要是為了便于教師對教科書的理解、把握和教學的具體操作。全書從教材編寫意圖和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的角度對閱讀課文、能說會寫、語文七色光等部分做了比較深入的分析,明確指出了每部分內容、每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剖析了課文的難點、重點,提供了一些拓展延伸資料和新穎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幫助教師解決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與困難,以提高教學效率。
二、編寫體例
本書的編寫參照了教科版課標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編寫體例,以主題單元的方式進行構建。在每個單元的開頭部分都作了簡要說明,介紹單元主題、單元構成及教學注意事項,便于教師對整個單元教學的理解和把握。
每個主題單元由閱讀、能說會寫和語文七色光三個部分組成。對這三個部分都安排了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在部分課文或語文學習活動(能說會寫、語文七色光)后還安排了相關的資料或者聽記材料。
教材說明是對一篇課文或者某一項語文學習活動的具體說明和分析,其中閱讀課文的教材說明要比語文學習活動的更為具體一些。教材說明包括:解題、結構分析、語意理解、寫作特點四部分。解題是對課文題目的剖析和拓展延伸,介紹與之相關的一些信息資料。結構分析是根據課文內容、段落之間的關系對課文進行段落劃分并歸納段義。語意理解是對課文中重要語句的具體理解與分析,是由結構分析中的“面”延伸到語境語意的“點”的過程,語意理解有利于幫助教師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寫作特點主要介紹課文的寫作方法,語言特色。
教學建議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準備,教學時間和操作要點五部分。其中教學目標指出了本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教學重點、難點指出了本課教學應注意的問題;教學準備是對教師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多媒體教學的建議;教學時間是對本課教學課時安排的要求;操作要點是具體的教學操作建議,其中包括:讀書指導、積累內化、遷移練習、實踐活動等部分。
資料是對課文內容的相關鏈接。
聽記材料是某些語文七色光后聽記活動的文本材料。
在八個主題單元之外,教參還對八篇選讀課文的內容進行了剖析,對選讀課文的教學進行了指導。
三、使用建議
為了便于教師具體操作,本書提供了較具體的教學建議、教學設計及教學方法,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參考,但是不能硬搬照抄,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靈活使用。教師應該深入鉆研教科書,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設計出更理想、更優化的教學過程,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本書提供了一些人文、地理、歷史、哲學等方面的相關資料,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參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科版)